起底太仓独特的婚姻现象——两家并一家

家乡区县: 江苏省太仓市

“两家并一家”、“两头蹲”、“并家”这一类婚姻形式,在太仓地区逐步占据了主导,而这个新事物基本上也只有十岁年龄,这十年间这种风俗的易改悄无声息,本地主流媒体不间断的播放“争姓引发的吵架”来间接提及,其他正面的报道或分析为零。这里面涉及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任何一种说法都会引起大规模的口水,所以主流媒体就避之了了。

新东西的出现,毫无疑问有其进步的地方,更是存在“否定之否定”的必要。我想这里有必要出来说一说,各种好的坏的,各种幸福或者不幸。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着想,为了自己,为了后代。

原因
宗祖和姓。可怕的中国封建文化有这么一句源远流长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为可怕的封建文化长期以来只把男性下辈当作“后”。其二,也同时把姓当作特别重要的标的,只要姓在,“后”就在。谁都不愿意断后,谁都不愿意把“后”断在自己的手里。问题来了,计划生育的强制执行,势必有差不多一半的家庭只生育女儿,怎么办?

脸面。这个问题已经抬到了很高的地步。常常会有三姑六婆的在讨论:“某某家真是穷疯了,只有一个女儿都嫁出去了”;甚至谁家嫁了独生女儿,父亲要经受巨量乡里的背后议论;还有丈母娘会有疑问:都把独生女儿嫁了,会不会让女婿或者别人认为女儿是没人爱没人要的?由此种种,在乡里嫁独生女人约莫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丢脸的事情。

财产。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敏感。人的生命有限,谁都希望财富无限。让自己的财富落入别人的口袋,让自己的财富“改王姓李”,各种不甘和不情愿。中国的传统就是财产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当然,小夫妻两家各自家庭的财富情况不同,也触发了“两家并一家”的盛行,初始萌芽阶段,基本是以“富足女 平常男”为主,后来逐步深入到“门当户对”之中。

以上能有这么多的各种棘手的矛盾,都在于各种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中就能很很明显的看出来。但是怎么办?面对如此之类的“姓重于血缘”、“嫁女儿如送走女儿”,甚至说“要让财富永生”的守财奴心态,这些都不能改,或者改不了,所以就只能改婚嫁途径了,当然找上门女婿更难,慢慢的斗争慢慢的磨合,“两家并一家”就出生了。

标榜思想开明,实则极度落后
很多人认为两家并一家是思想开明。注意到两个现象。一、文化高的“两家并一家”的比重远远少于文化程度低的;二、城里“两家并一家”几乎绝迹到农村的遍地。是不是书读多了路行远了就思想更加禁锢了?还是城里人的思想远远比不上乡下人?

负面效果
两个小孩分别由小夫妻各自父母带,当然“自己家”带“自己姓”。一次两三五岁的小孩见面,一个指着另一个的鼻子说:你不是我们家的。这么小的小孩不可能有这样的思维,只是复读了身边成人的话而已。这句话一说,所有的人都安静了。
两兄弟,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长大,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各自买奶配奶喂奶,可能我贫你富,更接受者上段中的“教化”。他们在慢慢长大,环境不同,两家对待另一个小孩待遇完全不同,性格在逐渐的形成,各种不解、各种不公,他们从开始就异见,嫌隙在越来越大。他们从小就很少交流,没有同贫穷共富贵,环境极度微妙。他们因为“并家”成了异姓兄弟,也成了异家兄弟。

隔代遗产。往往婚前还有这样一种约定:各自继承各自家庭的。或者从各自的抚养方式,还是坊间的约定俗成,本身就都是这样执行的。规则是财产,尤其是房地产不变“姓”。可能是想得太多了,因为就这个十岁的新生事物远没有要到“遗产”的时候,但是按照所见的轨迹,已经很难不走上这一条路了。隔代遗产,的确是个新鲜的事物,是“约定”的,或者“俗成”的。又是一个于情不忍,而且也有点不合传统也不符法律。


笔者很难想象,因为现在婚姻双方的身份地位想纠结,二十年后或者是主动争取者或者是被动接受者都还要再思考一次自己的身份地位。能演变成这样的财产关系,谁也不知道本身就非常不同的“异姓异家兄弟”走上肢体斗、法院斗?

Cindy(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