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之夜,除了团聚赏月、吃月饼外,太仓人还有哪些老习俗呢?
沐浴吃斋
当家人烧“天香”拜月
■讲述人:顾明芳 74岁
■讲述
“我老家在浮桥,每年的中秋节,阿公都会吃素,到晚上,洗澡后换上干净的衣服,把两张方台拼成长案,摆上月饼、西瓜、桃子、糖枣等好吃的供品,烧‘天香’拜月。”顾明芳老人告诉记者,她出生于1940年,祖父家在当地算个富有人家,不仅有四五十亩土地,而且有一个带天井的大宅子,家里还雇佣了长工和佣人,她的父亲就是在做长工时,被祖父看上招为女婿的。
据顾明芳老人回忆,可能家境好的缘故,在她的记忆里,自己家的中秋节一直过得非常隆重。除了吃月饼、吃馄饨外,家里都会从庙里请回一个纸做的香斗。当家人祖父或者父亲,也会在那天吃素和折元宝,以便晚上在天井里烧“天香”拜月,希望上天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那时候,我还只是几岁的小丫头,总是想早点吃到拜月用过的月饼、瓜果等供品。”顾明芳笑着说,那些拜月用过的东西当天晚上一般是不收回来的,一直要到第二天才能拿下来给孩子们吃,自己到现在还能想起当时怀着急迫的心情,不时跑去张望的情形。
带着月饼
女婿登门给老丈人送礼
■讲述人:胡利墉 82岁
“我是直塘人,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才来到沙溪安家。”胡利墉老人说,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在家种三四亩薄田,家里的收入很低,全家五口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与那些条件好的富裕户相比,他们家的中秋节过得很简单,只是吃点荠菜馄饨,连肉都很少放,月饼也是家人自己做的。在他的印象中,一直到13岁自己去商铺做学徒,家里都没有买过一次月饼。
在太仓,过去农村很多人家一般都用面粉、芝麻、豆沙、肉等原料,自己做月饼。当然,那时候条件很差,大多数人家不舍得做多少肉馅的月饼,基本上做的都是芝麻、豆沙馅的。后来,经济条件慢慢变好了,人们便到南货店里购买苏式或者广式的月饼馈赠亲友,特别是女婿,向丈人、丈母娘送月饼更是必不可少的礼节。
“我和老伴是1959年结婚的。虽说我当时在机关工作,但由于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很苦。”胡利墉说,刚结婚那几年的中秋节,自己很少给岳父母买礼物,一直到1964年前后,家庭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才买点月饼、拎两瓶老酒去看望老人。也从那时开始,每年的中秋,自己都会带着月饼、干果、烟酒等礼物,登门送给老人家,表达自己的孝心,一送就是几十年,从未间断。
包菜肉馄饨
吃糖芋艿喝桂花酒
■讲述人:陆健德 72岁
“在太仓,馄饨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吃的食品,中秋节也不例外。”多年来,一直坚持收集整理太仓民俗的陆健德告诉记者,他老家在岳王,虽然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每到中秋节,母亲除了用面粉、菜油、芝麻、豆沙等在家里做月饼外,还会到肉铺割点肉,放上荠菜做成馅,用来包馄饨。当时,大家都称为“剁馄饨”。解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开始有不少富裕点的人家到商店里去买月饼。
那时候,太仓人吃的月饼以粉碎的果仁、豆沙、芝麻等为馅,皮子又薄又酥,称为“苏式”,香甜可口,每只月饼的底部都垫有一张小方纸。相传元末张士诚号召苏州地区的百姓推翻元朝统治,利用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把写有“吃月饼,杀靼子”的小纸垫在月饼下,送到百姓手中。百姓早就不满元朝的统治,到了中秋之夜,果然群起造反。为纪念这次起义,垫纸成了苏式月饼沿袭的传统。
此外,中秋节这一天,一般人家都要吃桂花糖芋艿,就是将芋头去皮切片,然后加入红糖和木樨花烧煮,吃起来又香又甜,十分可口。陆健德说,自己在前些年撰写《太仓风俗》一书时,还发现太仓不少人家还有在八月十五喝桂花酒的习俗。人们自己用糯米酿成米酒,太仓人也叫“老白坛”(音),然后放入桂花,喝起来香气扑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