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传统的节日,我就想起乡下的虾米糍。那甘津津、扑鼻的虾米香,非常诱人。它油而不腻,稠而不黏,嫩滑爽口。常常糍粑还在锅里蒸,让人馋食的涎水已直想往外流。
虾米糍,顾名思义是用虾米为主要佐料做成的。斗门水网密布,到处是河涌港汊,盛产河虾、基围虾、白虾、罗氏沼虾等。用缯捕捉,有时一夜可以捕捉七八斤。一斤生猛的基围虾可以晒二两虾干,所以用虾米做原料一点也不用犯愁。虾米不选一般的河虾,要选大只、生猛的基围虾(又叫沙虾),灼熟、晒干。晒时要选挑北风吹得猛,有阳光、风高物燥的日子。这样的天时晒虾,虾米容易干,晒出的虾米特别清香。且基围虾比河虾或其它虾类肉质嫩滑、清甜、甘美。猪肉用得不多,但也要选猪上肉,即猪脊背上的肉,那肉厚而瘦、瘦而脆,吃起来脆香而不腻牙。米粉呢,选料更讲究。挑选晚造优质的黄粘米,由米变成粉要用碓舂出来,不能用机器磨碎(说实在,那时也没有机械磨粉,现在用机械磨出来粉做糍粑不及人工舂出来的米粉做糍粑口感好)。碓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有一块圆形的石头。舂米粉不能马虎,要有耐性。一般由3个人来完成工序:两人用脚连续用力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经过浸泡的黄粘米就慢慢粉碎而变成粉末;另一人坐在小木凳上,手拿布满密密小孔、名叫“箩斗”的筛粉工具,一左一右地快速筛,筛出来的粉均匀细嫩。
除了主料与配料讲究外,水也要讲究。乡下人一般选用山泉水。斗门有黄杨山,那里有泉水,所以斗门很多地方饮用的是山泉水。
乡下人尊重传统,每到传统的节日,譬如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七月十四、中秋、九月九重阳等,家家都有糍粑庆节,那虾米糍是少不了的。
现时在酒楼食肆做的肠粉,形状与它有点相似,但色泽、味道、口感远远比不上它。偶尔,在市场个体的小摊档上也见到有虾米糍卖。不过,这虾米糍的选料与用水方面不甚讲究,所以,也变得名不符实,有其形也失其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