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
我的家乡林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和文化。林州历史悠久,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赵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山取名,称之为隆虑县,因避殇帝刘隆名讳,改名林虑县。金贞三年(1215年)改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改为林县。民国29年(1940年)3月划分为林北、林县两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民国32年(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辖。民国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县合并,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划归河南省,属安阳专区辖。1958年4月属新乡专区辖,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辖。1983年撤归属安阳市辖。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县级林州市,还归属安阳市下辖。
现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红旗渠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华儿女。林州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全市正在努力推进发展第四部“美太行”。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地理位置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总量672.1毫米。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盛产党参、全虫、山楂、五加皮等中药材。特产“大红袍”花椒、双背鲫鱼。林州市总人口在2010年年底达到了10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81人。市区人口17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初步形成了“八纵十四横”及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主城区道路长114公里,绿化覆盖率35.4%,绿地率30.5%,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168平方公里,重点规划控制区面积3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306.8米。该市正在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秀美宜居和谐的山水名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