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护城河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潮阳护城河昔称濠,最初在城东一带下有浅濠,自东迤北折南可通潮水。明朝天顺年间(1462年前后)知县陈瑄凿通护城濠(河),其深一丈,宽二丈。明朝宏治五年(1492)知县姜森再清淤拓基,砌石筑岸,其深一丈,宽五丈,长千余丈,南从前溪北到后溪港口船可航行,此时潮阳护城河成为潮阳河道之一部分了。

潮阳护城河形成之后,常淤常疏,到清朝同治年间竣修了12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是明朝嘉靖十年(1351)署知县秦僎主持的修河与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伍礼彬主持署河的工程,明潮阳人御史陈大器曾著文《重修潮河记》与清潮阳人肖重光的《重浚河渠记》详细记录其整修过程。

陈大器与肖重光在碑记中都强调护城河贯穿南北、连通前溪与后溪对航运事业的重要性。因为练江自上而来至前溪港口,练江沿岸货物经运至此而无护城河通行则需从海门港出海甚为不便。而北边从汕头一带而来商船又无法直通前溪运往内地。护城河道上,“凡商船盐艚渔艇木筏所往来出入,莫不沿河以达于海”。这样护城河一旦淤塞,南北成断港,“鼓棹者叹阻矣,负载者苦劳矣,商旅嗷嗷何以堪”(肖重光碑记)。而经过浚修之后,“乘载者利涉,转输者驰肩,守御者得倚天堑之固,泉货以通,民用以利,形势以张,风气以开,人文以彰”(陈大器碑记文)明清两朝浚护城河多次,据方志载:明代宏治五年知县姜森浚河,十七年知县张廷槐再浚,嘉靖十年署知县秦僎又浚,三十八年知县蔡明复折近河民居之半重浚,隆庆二年署知县潘槐浚东北段,万历三十二年知县王训重浚河,崇祯十三年知县李枫浚 深三尺。清朝乾隆二十六年知府周硕勋与知县孙炜浚河,隔年署知县宋鉴复加疏凿,五十七年知县伍礼彬疏通河堑,道光五年知县刘怀谷谕绅商捐资浚河,同治七年知县张 再谕绅商筹款疏浚。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防城河有关百姓生计,大多是士绅向地方官员提出修河意见后由知县主持疏浚,由商户百姓捐资以至房屋使工程得以成功。

如今的护城河经过大修,已经成为潮阳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DYIII

 

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19725560.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69048825

 

 

DYIIII(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