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惠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惠东渔歌、客家山歌、龙门蓝田瑶族山歌、惠州山歌、民歌、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惠东渔歌。据史料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民”,又称“后船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
惠东渔民以打鱼为生,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的生活,生产单一、生活枯燥,面对大海、蓝天,他们常常以歌自乐,以歌解忧,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惠东渔歌”。惠东渔歌又称“后船歌”,主要分布在惠东县沿海的平海、港口、稔山、巽寮、黄埠、盐州一带。惠东渔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根据它的衬词或衬句的不同可以分为29种调名,如妹仔调、啊啊香调、嗳嗳调、唉唉调、俺介姆调、贤弟调、乙尺上调、罗茵调、啦打嘟调等。歌曲旋律优美,委婉抒情,具有咏叹调性,采用闽南方言演唱,艺术表演形式以独唱、对唱和齐唱为主,均无伴奏。渔民在婚丧、节庆、祭祀、回港避风或渔妇在家织网时必唱渔歌,抒发情感。在婚嫁时,母亲会唱《叮咛歌》嘱咐女儿到了男家后要孝敬公婆,爱惜丈夫,勤俭持家。女儿出嫁后会唱《心焦歌》,表示对父母、亲人的思念。惠东渔歌是汉族民歌中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研究沿海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歌。
传统舞蹈
惠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舞火狗、舞春牛、东江麒麟舞、舞草龙、舞鲤鱼、舞凤,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生产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等。其中“舞火狗”和“东江麒麟舞”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舞火狗”源自于有300多年历史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瑶族先祖靠狗奶养大,为了让后人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是蓝田瑶族人狗图腾崇拜祭祀仪式的舞蹈活动。活动中各村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们由高到矮排列成队,在祠堂叩拜本姓氏族祖后,沿着祠堂、地塘、每家厨房灶塘、菜园这样的路线,边舞拜,边反复唱着古老、简朴的民歌。最后,邻近各村的火狗队汇集一起,游舞到村外的河边 然后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舞蹈结束后,在村外河边,与火狗姑娘对歌,选择意中人,直至天亮。“舞火狗”既是祭祀舞蹈,同时也是蓝田瑶族少女的成年礼仪式活动。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的舞火狗活动,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蓝田瑶族的“舞火狗”是我省我市瑶族习俗中惟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东江麒麟舞”是东江客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的结晶。麒麟舞发祥于5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清朝乾隆年间流传于东江流域一带,目前分布于惠城区小金口办事处的乌石、青塘、柏岗、金鸡、小铁、白石、九龙等7个行政村。麒麟舞是东江民间传统艺术的结晶,融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于一体,表演风格独特。首先,其道具麒麟的头部较小,身尾较长,有的长至丈八,前额有一标性的平角。其次,表现方式细腻,表演讲究风趣幽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麒麟舞区别于狮舞等其它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传统的舞麒麟有3个最基本的套路,包括拜年贺岁舞、麒麟贺丰年和大头佛戏麒麟,套路表演必须有十多人方可进行。此外,麒麟舞中还有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等表演科目,可掺杂四门八点拳术,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等武术表演。麒麟舞反映了东江客家的风土人情,客家人通过舞麒麟来祈求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惠州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活动项目之一。通过表演、宣传、推介吸引了到本地游览观光的广大游客,对提高惠州知名度,促进惠州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