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在全县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址600多处。从遗址中出土的重唇尖底瓶,弧形三角纹彩陶曲腹盆和骨、石用具及装饰品等文物,与河南、陕西、甘肃一带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几乎完全一样,说明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包含民和在内地区的先民们就和内地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民和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时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当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隶金城郡。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治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今甘肃永靖县境)在黄河以北青海东南地区。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隶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北周将龙支县政隶 枹 罕郡(治河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 枹 罕郡。唐初,今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 唃 厮 啰 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为孳养官马场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今民和为西宁卫控扼要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两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1949年9月2日,民和解放,9月8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