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以前,我最远只去过孔庄,冒着细细的雨,到当时的孔庄去,在那个小小的车站下车,在山路上走走,忽然觉得很有课本里边江南烟雨的味道,期间还顺着火车铁轨走了一段,打伞的手麻麻得,后来才知道那头顶上是高压电,幸亏当时大家命大;另外也走了一段的隧道,到今天每次从晋城坐火车出发,路过那一段隧道,还会想起自己当年的样子。直到后来,才知道,晋城的南五县都有江南烟雨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在晋城的北边,所以看到的才更多的是荒山秃岭。而那些荒山秃岭,在我们年复一年的植树节活动之后,也没有完成荒山变青山的华丽转身。现在晋城的绿化,要远远超出我们当时还在晋城时候的水平了,据不可靠消息,说是自从某位原来是绿化局的局长转为交通局的局长之后,开了交通绿化的先河,所以在道路两边的绿化增强了。晋城的道路慢慢的也就赏心悦目了。杂记2:晋城的风味小吃
在这个版面里边,最常浏览的,是密虫518介绍的晋城风味小吃的帖子。在外边时间多了,慢慢的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所留恋的小吃,不仅仅是小吃的味道,还包括着与小吃关联的美好回忆。那不仅仅是小吃的色香味,还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中那些伙伴们分享小吃的快乐,童年中父母为了让我们享受小吃所犹豫和最后付出的过程,还有那些小吃给我带来的口腹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小吃中,凉粉和肉丸,是最常见的两种,但是,准确点说,我更喜欢我家镇子上的凉粉,市里边的凉粉也去找着吃过一些,但仍然没有村子里凉粉的那个味道更适合我,所以也是那句话,除了小吃本身,我们还需要小吃的回忆。几个一起在外边的幼时伙伴,也和我一样,把寻找凉粉吃,作为一个回忆的乐趣,春节回去经常会找不到,所以就在国庆节回家的时候,几个人凑在一起,找到镇上的小店,每个人吃一碗,或者一碗凉拌的,一碗炒凉粉,然后心满意足的闪人,找个地方喝酒聊天,谈谈在外边的辛苦。这些伙伴中,有许多都是在外边成家立业,买房买车的人们,但仍然舍不了那一口家乡的小吃。比较好吃的炒凉粉,很多都是在锅里边煨着,凉粉是微微热的。有人来要吃的时候,从锅的一角扒拉到另一角,或者从煨着的锅里盛出来,放在炒凉粉的锅里,放上蒜末汤,拿碗盖好,焖一会儿之后,直接把碗翻过来,把炒好的凉粉就势盛在碗里,蒜香浓郁,凉粉爽滑。哎,写着这些的时候,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肉丸要不一样一些。肉丸有猪肉和牛肉之分,小时候每逢唱戏,都会有这些做生意的小贩,在舞台下面的四周,摆上自己的小吃摊子,凉粉是一个,另外一个主角就是肉丸子。慢慢的一锅汤,放了各类调料,能看到的,一般就是葱姜蒜,以及一两个鲜红的辣椒,盖子一打开,就有酱香和着葱姜蒜的想起飘出来。那些小吃对我们的吸引力,绝对要超过戏台上的出将入相对大人们的吸引力。所以经常就会有大人不耐烦的打发个一毛两毛的,让小孩子自己去买吃的。肉丸子用牛肉做的话,一般都会非常的硬,做的好的,是比较脆的那种,炸好晾凉的,可以拿了生吃。但是我们仍然会非常喜欢用汤煮透的牛肉丸,香喷喷的肉汤,还带一丝丝的辣味,盛好后往里边点一滴香油,再放上些醋,有的会放点蒜苗,绿绿的飘在酱色的肉丸汤上边,又好看又好喝,所以一般都会喝了一碗汤再让老板加一碗,而碗里边那五个或者十个肉丸,一个一个数了来吃,如果父母在旁边,会和小吃摊的摊主聊个天,说一说家长里短的,自己便可以慢慢的从一数到十。冬天的戏台下是没有遮挡的,但是一般吃完一碗肉丸汤(大多是两碗汤,一碗肉丸),孩子们的笑脸都显得热乎乎的,再加上点辣椒的刺激作用,更是红彤彤的可爱,大人们便也觉得有乐趣了。和这个小吃的摊子紧邻的,有时候会有卖瓜子的,卖瓜子的一般都在上边能看到几个明晃晃的手电筒。当然,这些手电筒都已经不能用了,卖瓜子的留着他们,是为了给买瓜子的人量瓜子用的。在手电筒的屁股里边,盛满了是两毛钱,盛一半是一毛钱,用细电池的手电筒,盛满了是五分钱。卖瓜子的是有奸商的,因为那个手电筒屁股可以作弊。在手电筒的屁股里边,预先塞上点废纸什么的,手电筒的屁股就会变浅,这样,卖给人的瓜子就少了,卖瓜子的人就可以多赚一点钱。这恐怕是小时候第一次对奸商有了解,不像现在,经常满眼都觉得是奸商。小时候的奸商,日子是过不好的,都是一个镇子上的,小孩子买到的瓜子少了,大人也觉得钱花的心疼,口口相传,这个奸商的名声就臭了,再也不能做下生意去,而且连累的家里人也跟着觉得脸上没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