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º06′—33º40′,东经118º10′—118º52′之间,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盛产洪泽湖大闸蟹等名产。泗洪洪泽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点。地处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保护区总面积49365公顷,全国淡水湿地第11位,华东地区第二位,江苏省第一位。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杨毛嘴湿地为中心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湖滨珍禽鸟类保护区、生态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区)、生物多样化科普区、万亩水产养殖生态示范区和万亩无公害稻蟹立体养殖示范区六大功能区组合而成,核心区面积近15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浮游动物35科63属91种。
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湖泊特征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中游、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部分的过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时,水面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积30.4亿立方米。湖泊长度65公里,平均宽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
洪泽湖,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
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当湖水位达到13.5米时,湖区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此时湖区面积基本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当(太湖水域面积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洪泽湖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6.9米,发生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洪泽湖最低水位为9.68米,发生在1966年。
洪泽湖水质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全湖性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湖内的鱼类以鲤科为主,约占全湖种类的50%以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