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之平海古城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平海古城,离惠东县城平山东南53公里,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历史上商贾云集,还有戍边军事,逐渐形成平海独特的语言——军声,全中国仅平海拥有的语言。

1991年2月平海被广东人省民政府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平海古城的原古城墙周围1700多米,高6米,川烧制的砖垒筑、有871个城斗眼。[2] 现已大部分拆除,只留4城门。

古城有四个城门:

东门是最易受到攻击的城门,因此也是唯一建有“瓮城”的城门,利于御敌,在俯瞰图中,瓮城即是“钟城”的钟耳。

西门是古城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厚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16.8米、宽10.6米,总占地178平方米,高7.1米。抬头仰望,西门城楼造型洗练,雕梁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
南门为“天子门”,正门中横卧一块稍微隆起的石头,称为“奠基石”,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城内人家出殡,不得从南门经过。

北门两侧刻有“北极御星恒日月,玄天隆帝配千秋”的对联。

四个城门上均有城楼,但随着战争价值的褪去,城楼现已被当作神庙使用,目前供奉的神明如下:
东楼“晏公爷”,南楼“协天大帝”,西楼“华光大帝”,北楼“玄天大帝”。

四庙:东北角“玄檀爷”,东南角“阿庙妈”,西南角“张飞公”,西北角“包公爷”。

古城设四局:火药局、冲口局、军账局和沙尾局,城内四条街正向4个楼和门,并交叉呈十字型。有二座衙门:守府衙门和大衙门。9个水井以及义学、盐厂、城隍爷、文章公,东岳庙、龙泉寺、榜山寺、普照庵、城外有八景,西门外设置军士练武场。日换星移。古城建筑大部分已毁,经过多次修缮,而今,4个楼门仍保存完整。城门建筑坚固。各个城门厚10.5—14米,高3—4.2米,外宽2.5米—3.6米,内宽3.2米—3.5米。垫脚用整齐的石块,青砖砌墙,砖线整齐划一。城楼建筑精巧,在各殿顶、脊壁、檐口、殿堂,或雕刻,或镶嵌陶瓷,山水画玲珑剔透,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见,当时人建筑呕心沥血,既在建筑防盗上做文章,以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堂皇。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杨嘉庆(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