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长期致力于高分子合成的工作,在双烯定向聚合及导电高分子,特别是合成橡胶、聚乙炔及聚苯胺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合成橡胶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化和导电高分子的开发应用、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1950年高中毕业,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在四年学习期间,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始终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深得老师赞赏。1955年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多尔哥普罗斯克指导下攻读化学副博士学位。在三年多的学习中,他几乎每天都学习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以上。在那一篇篇前人的论文里,一次次的科学实验中,他不停地汲取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以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优异成绩赢得了导师的赞许,认为他对定向聚合研究已有较深的理解,在实验设计上有创造性。由于他的努力,提前7个月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副博士学位,这一年,他年仅26岁。
1960年 初,王佛松回国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为了发展中国合成橡胶工业,他把在国外学到的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合成橡胶研究中,他领导和参加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聚合机理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催化体系,为中国的顺丁橡胶科研与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66年 王佛松又受命组织领导和参加了异戊橡胶的研究工作。正当他准备施展宏图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诬陷为“特务”,关入“牛棚”,不仅被剥夺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权力,还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虽然身处厄境,他始终没说过一句不符事实的话,没做过一件不符合原则的事,始终坚信党组织会把事实搞清楚。1970年,王佛松重新开始科研工作,负责双烯烃新催化剂的研究。他和同志们一起经过仔细的调查与试验研究,终于发现了异戊二烯顺-1,4定向聚合新催化剂——稀土催化剂。这是继锂、钛催化剂之后,又一个可合成高性能“人造合成橡胶”的新催化剂。1972年王佛松作为合成异戊橡胶课题的负责人之一,参加和组织领导有应化所、吉林化工研究院、天津石油化工厂、燕山石化总厂、岳阳化工总厂等单位参加的合成稀土异戊橡胶会战。经过三年的研究,于1975年通过了石油化工部的中试鉴定,建议可用该技术建小厂进行生产。但由于当时生产异戊橡胶的原料(异戊二烯单体)无着落,加之形势的变化,以致这一成果只好作为中国的技术储备束之高阁。
1979年 王佛松应意大利国家科研委员会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Porri教授的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工作了15个月。在此期间,他针对稀土催化双烯聚合机理,又深入开展了几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首次用稀土催化剂合成高分子量、高结晶度的聚己二烯,指出了日本学者有关这一聚合物结构所提出的错误结论,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和提出了异戊二烯稀土催化定向聚合机理。
1978年 王佛松被任命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任研究室主任,1984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1985年任所长。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除了参加和具体指导科研工作与培养青年人外,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所的科研组织管理与行政领导工作中,尤其是1985年党中央决定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以后,为使该所不断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他深入细致地调研,悉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论证,调整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了全所的科研发展方向,组织带领科技人员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把一个单纯靠吃“皇粮”的研究所逐步向“科研—开发—经营”型的科研机构过渡,跟上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领导的肯定。
王佛松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在科技界获得了好评,1984年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1988年被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还连续两次被选为第八届、九届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多种期刊的编委、顾问编委或副主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