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历史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泉港区现所辖地区为原泉州市惠安县的惠北片4乡1盐场,于1992年9月29日成立肖厝镇人民政府,1996年4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事务。2000年4月12日,泉州市泉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12月28日,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县级行政体制从此正式建立。现辖有南埔、界山、后龙、峰尾、前黄、涂岭6个镇和山腰街道办事处、国有山腰盐场,下辖99个行政村。

辖区陆地面积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总人口36.72万人,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蒙古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共有旅居海内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7万多人,其中台胞16万人。华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有14.7万,占69%,其次为新加坡,约有5.3万,占25%。

几年来,泉港区投入14亿元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承接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福厦高速公路穿过泉港区,并有2个出入口;区内“四横三竖”路网已经形成,连接324国道与码头的通港路和连接324国道与城区的驿峰路两条城市主干道全线竣工;漳泉肖铁路已开通货运;日供水50万吨的湄洲湾南岸引水工程已建成通水,区内有5万吨自来水厂、7.5万吨清水供水厂各1座.另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已动工兴建,首期60万千瓦工程将于05年底投产发电;总投资6.47亿元\全长34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将于05年底全线通车;总投资4770万元\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将于06年建成;总投资2.1亿元\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净化水处理厂也将于06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区内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经具备了承接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

泉港区地处湄洲湾南岸,海岸线总长56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中级、浅水岸线长21.4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是福建省较为集中的深水泊位群,发展港口经济的条件较为优越。泉港区肖厝港被确定为国家一类口岸,肖厝海关等口岸系统已正式运作,码头已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等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将达5000万吨。几年来,泉港区按照统筹规划、完善功能、整体配套、分步实施的原则,把物流产业纳入港口经济发展总体配套,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港口物流园区。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9座,2005实现港口吞吐量近1000万吨,海关关税收入21.2亿元,占泉州关税82%。正在征地、在建码头共有7座(包括泰山石化仓储码头、海洋液体化工码头、福建石化集团码头、福煤公司码头、富源化工码头、福讯化工码头、鸿基化工码头等),这些码头全部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达到近4000万吨,届时泉港将建成与石化基地相配套的大型港区及区域性物流中心。

区内群众主要信仰佛教、基督教和道教三大教派,其中佛教信徒人数最多,区内有佛教寺庵92座;基督教教堂18座;道教场所11个。此外,民间信仰相尚久远、种祗甚多,主要敬奉土地公、观音、妈祖和颇具地方特色的“三一教“等。
社会风俗系千百年来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及海外文化长期交融,同时又受渊源流长的妈祖文化的熏陶,形成颇具闽南侨乡特色的民谷风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移风易俗的深入,社会风俗不断破旧立新,日趋文明进步。地方方言主要有闽南方言和莆仙方言,其中南埔,后龙、峰尾、山腰、前黄、涂岭6个镇以闽南方言为主,而莆仙方言主要分布在界山镇。

刘惠杰(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