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民俗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男装。清代泉港农家一般穿着自纺自织的麻布或棉布衣服,为汉族传统服装,俗叫“本地衫”。男装以黑、白、蓝为主,民间称外衫为褂子,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皆为圆领,布扣;老年人多穿大襟,青年人则穿对襟。外衫有便服与礼服之分。便服上着短衫,其款式初为大襟,后改对襟,下着宽筒裤,此裤高腰、大裆,穿时将腰部宽松部分对折扎上腰带。礼服是大襟右衽的长衫,晚清时有外加马褂,马褂有马甲式和汉装式两种。农民日常穿便服,如逢隆重节俗才穿礼服;而官吏、乡绅、富商、教员、郎中等,日常则着长褂。富贵者夏日为绸袍,冬天为棉袍或裘袍,外套马褂。在长衫外面加马褂是有一定身份的男子趋时的服装,普通农民则是没资格也没能力穿的。

一九八○后,人们服饰纷呈异彩。儿童服装五彩缤纷,把“祖国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青少年偏爱富有朝气的T恤衫、牛仔服、运动服、太空服、蝙蝠衫、羽绒服等等,富有洋气的喇叭裤也为年轻人所喜爱。最为大众化的当为夹克衣,社会各界人士都可随意穿着。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多着西装,打领带,穿皮鞋。农村村民参加庄重活动或举行隆重礼俗,如结婚、庆寿等,也多西装革履。色彩和款式庄重的中山装仍是老年人的常着服装。

女装。泉港清代时女性上装为右衽大裙衫,下装为裙或裤。裙子是妇女特有的服装。在各种服饰中,可以说裙子出现最早,它那波动、飘逸的动感,最能展示女性之美。解放前裙子多在农村富家妇女中流行,有布裙、绸裙、百褶裙,月华裙等等,年轻女性的裙子艳丽多彩,老人则多穿黑、青等色裙装。农家妇女多穿宽筒“斗笼裤”。

女装上、下装同色居多,老年妇女多选黑、蓝、褐三色;年轻女子不拘,大致夏求淡雅,冬多浓艳。富有人家女装,其襟、袖、裙、裤之边缘,常以配色镶边美化。老年妇女往往在裤管口里藏有腿带,以便于裹脚行走。

民国改制,以女性长衫改进后的旗袍,至上世纪40年代成为通式女服,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富家妇女尤为流行。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被称为“番仔衫”的连衣裙,女中、小学生则一律穿上衣衫配黑裙的学生装。

泉港妇女缠足比例在清朝光绪年间最盛,当时峰尾、肖厝、沙格等沿海三个村被称为缠足村,这一带缠足妇女占九成五,涂岭、界山等内陆地区较少,缠足妇女只占二成。原来峰尾、肖厝等村面对海湾良港,清光绪年间海运商业繁盛,洋船日夜卸货不停,肖厝、峰尾分别有“不夜市”和“小上海”之称誉。这里的男人长年以海为业,以船为家,对妻子失去约束力,只恐春色关不住。而缠足妇女能守在家中,拖儿带女,包揽家务,男人外出比较放心,故乐意娶缠足女,而排斥天足女。

缠足妇女的穿著也很讲究,在青春时期,缚鞋带要用春莲色或金黄色,鞋面要刺绣莲花或寿春花。外挂银脚环二套,分软环和硬环,系银铃,叮当作响,银装素裹,格外玲珑。

妇女缠足后,婚嫁时还要经过几番窥察,如订亲看鞋样,花轿进门掀裙。新婚闹洞房也有关于考验缠足的内容:一个是桃花搭渡,让新娘在长凳上行走,如袅袅婷婷就判断为细足;一个是足踏白银,两迭白银各三个,放在厅堂桌上,新娘站上去踩,缠足不超出白银范围的为小足,可收起白银为奖励,如超出则要反罚六个白银,供观众吃茶及果品之用。

刘惠杰(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