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唯才是举,助力实现“中国梦”
《人民日报》6月3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3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四十次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狠抓工作谋划和落实,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赵乐际指出,要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大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有哪些类型的人才?怎么判定人才呢?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简言之,就是有本事的人。人才通常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一般说来,判定人才有三个标准,一是具备良好的人品,二是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三是效率高,讲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
人才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因此,人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如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现象将不复存在。真正怀才的人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这以前,其实也有一些欠发达地区,深感人才匮乏,当地政府就筑巢引凤,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地高端优秀人才落户当地,助推一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抛出的“橄榄枝”包括高薪、住房、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安家费、职务晋升等丰厚待遇,着实让一批又一批海归、博士、研究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择良木而栖。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为之奋斗、为之努力的目标是值得的,他便会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工作,那么他的创造力和工作效果是难以估量的。这也算“双赢”,为当地发展贡献才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为实现“中国梦”,正是急需各类英才大显身手之时。党和国家切实加大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英雄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助力实现“中国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