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是郓城县的传统手工工艺。柳编制品和种类繁多,为出口工艺品。丝丝柳条成筐成篮。现在,郓城县出口柳编制品80余种,远销德国、美国、日本、丹麦、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于柳编有个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过没。
关于柳编的历史相当久远,有文字记载的是清朝《钦定大清会典》中对簸箕的描述,簸箕被称为“节”,是满族的体鸣乐器,在宫廷舞蹈庆隆舞、进德舞、德胜舞中伴奏:“司节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并上,左手持节若箕,右手持圆箸,划作其声,与乐章及各舞相为节奏。”康熙二十一年,高士其随康熙东巡长白山,在其所著《扈从东巡日录》中记载了柳斗:“呼扭。柳斗也,编柳条为之,用以汲泉、量粟。”这里所说的柳斗,实为二物,一是汲水用的柳罐斗,二是量粮和点种用的“落子”。
满族儿童在正月十四、十五所跳的“笊篱姑姑舞”,手持的道具笊篱就是用柳条编的,笊篱头背面糊纸,画一姑娘的脸,把儿上再接一木杆,手持着边扭边唱,此舞流行于民间有数百年。
柳编制品多种多样,用去皮柳条编制的有笸箩、簸箕、柳罐斗、花篮、小果篮筐、柳条箱(也叫柳条包)等,还有直接用带皮柳条扭编而成的果筐(也叫梨包)、须笼、草筐、猪腰筐、酱菜篓、酒篓、背篓、帘子、亮箔、蝈蝈笼子等等。落子,也就是清人高士其所说的量粟用具,同时它还可以用来点种,点种人跟在犁杖后面,一手拎着落子,一手抓一把种子向垅里撒去。此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还普遍使用。花篮大小不一,大的二尺多高,小的几寸多长,装鲜花、假花等用,是节日、婚庆日子或探望送礼时装花用的。果篮装新鲜水果等。柳条包现已不多见,它类似现在的皮箱或革箱,高40厘米左右,大揭盖对开,内附以布,上盖内缝有装零用品的布兜,上世纪初开始流行,是大户人家姑娘出阁时的嫁妆之一,用途为装衣物。须笼是一老式酒壶状,形状上下粗而中间有一细腰,大者五尺以上,小者一二尺,下有底上有口,将鱼饵料装进笼里,用绳拴着沉入江河水中,鱼进去觅食后多游不出来,隔一段时间将须笼起出来,就捕到不少小鱼,而亮箔是用柳条编成的片帘,秋天在河的窄流处支起,顺水流方向略高,用以拦截小鱼。草筐是给牲畜端饲草的,猪腰筐多用于上山、下地摘菜、采菜用,小筐是装饽饽的。帘子也叫编笆帘,用于晒菜等。囤子是大型装粮食的盛器,内部抹一层草泥,干后放在仓房和仓库中,大者能装上千斤粮食。背篓是上山下山背东西用的,一般采参、挖药材、采山货、采野菜等也用它。酱菜篓和酒篓、形状都像方形钢笔水瓶儿,上宽下窄,很是美观。用柳条编成的酒篓现已少见,旧时用其装酒,轻便耐用。蝈蝈儿笼子,多是小孩玩耍用,一般用带皮细柳条扭成斜塔状,先将笼子扭好,再去捕捉蝈蝈儿。
柳编制品还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用途,如上面说“簸箕”当作乐器,笊篱当舞蹈的道具。除此以外,在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东的小毛店(即小吃铺、小店等)除用箩圈做招幌外,还可以挂一笊篱头和梨包来做幌子。至于卖各种柳编制品的店铺的招幌则直接卖什么挂什么。
柳编,原材料丰富,工艺可粗、可细,小巧玲珑美观大方,可堪与工艺品媲美,粗者可随手扭来,其成品既可开发成旅游工艺纪念品,也可做旅游景点的点缀,其实用价值也很高,如有有识之士加以开发利用,相信它会给郓城的商品经济带来新的亮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