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大路之圌山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欢歌,不息奔流,流到千年古城镇江东乡六十华里处,江面陡然辽阔,水天相连,茫茫无际,其中的一条支流转道南去,当地人称之为"三江营"。就在这里,一座大山雄距江边,横亘于长江南岸,头东尾西,形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圌山。
圌山属于宁镇山脉,蜿蜒逶迤,层峦叠嶂,风光秀丽,平均海拔约200米,主峰高达298米。历史上,圌山属丹徒县地域,现属区划调整后的镇江新区。
圌山无仙也名,无龙也灵,单一个"圌"字便让人感到神秘茫然。传说圌山是小秦王用神鞭吆来的,"圌"字是秦始皇根据天书造字法造的,在众多的字典、词典中,解释"圌"字只作圌山专用。据《辞海》载:"圌山,在江苏省丹徒县东,北濒长江,层峰峭壁,形势险要,为江防要地,南宋在此置寨。建炎三年(1129)韩世忠驻此,以防金兵由海路进攻江浙。"这些,都为圌山古老的传说作了有力的印证。
圌山以雄伟险要著称,同时也以秀丽旖旎出奇。走进圌山,满山茂林修竹,四季常绿,芳草萋萋,山花烂漫,茶园垅垅,泉水叮咚,鸟鸣婉转,云烟弥漫,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忘返流连。
圌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除自然景观三十六处悬崖、七十二奇洞外,还有巍然屹立主峰顶上的圌山塔,与南京栖霞寺遥相对应的东霞寺,在半山建有千佛楼的西林寺,藏在五峰山下的绍隆寺,扼守长江的古炮台等。此外,这里还流传着众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除了和秦始皇有关的传说外,还有陈观阳建造"报恩塔"、韩世忠立马造韩桥、《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代皇上写碑文、古炮台抗击外侮等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和传说,都为圌山增添了秀色,增添了神秘,令人情也悠悠,思也悠悠。
巍巍圌山,风光无限,吸引了历代骚人墨客到此登高望远,观光揽胜,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清代诗人冷士嵋游览了圌山后,就曾写下《圌山》诗:"凿石排南纪,连峰出大川。江回绝壁下,山立断径前。别嶂通吴会,平流入海天。时愁波浪阔,风雨起龙眠。"
圌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涌现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材。民主革命先驱赵伯先从小学文习武,立志报国,得到孙中山先生重用,曾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为辛亥革命立下不朽功勋,病逝后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为上将军。李竟成出生于圌山脚下许弄村,追随赵伯先参加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积极奔走,策动新军反戈,召集革命志士,组织敢死队,攻打浦口时临阵督战,三日不食,南京光复后,被孙中山授予陆军少将衔。赵无极14岁开始苦练画画,后留学法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抒情抽象派画家,多次获得法国骑士勋章、勋位和文艺骑士称号,在世界各地举行过150多次个人画展,作品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博物馆和艺术馆所收藏。
圌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真山真水,鱼米之乡。西周初期,周康王就将圌山封给了宜侯矢,使这里成了吴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宜侯矢簋"等一批青铜器的出土,使镇江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年前。1132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六代孙赵子褫携家眷来到圌山脚下的大港繁衍生息,成为大港赵氏的始祖。1338年,南宋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第八代孙朱享三来到距圌山南麓10公里的儒里扎根,形成了现今文化气息浓厚的儒里古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到圌山来吧,朋友,这里有怡人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圌山将以博大的情怀给你快乐,让你体验到人文和历史的心灵感受。

 

霓虹灯下灯红酒绿(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