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古称廉官店,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新疆有一条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这条俗语背后,是从明朝以前千千万万的新疆的皮毛商人,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的的行行足迹。
清朝中叶,辛集镇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阶段,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123家。
辛集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皮革集散地?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表示,这要追溯到宋辽时代。皮革在古代就是白皮(生皮),主要应用于军事。在宋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双方曾经在此地打过多次拉锯战,如今辛集的一些地名——“试炮台”、“六郎营”等,都是对这段历史的佐证。因为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就逐渐在当地扎了根。后来,北人从关外、口外到此处就不再往南走,因为再往南天气潮湿,皮子容易霉变,而南人到此也不再往北走,否则运输成本太高。这样,集散地就逐渐在辛集成型了。“可以说,当时全国各地的制革厂里,都活跃着辛集人的人的身影,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山东、宁夏、包头……”,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主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内,北平、天津、香港、武汉、上海、奉天(今沈阳市)、长春、哈尔滨、青岛、大连、济南、南京、杭州、苏州、广州、太原、兰州、西安、大同、乌鲁木齐、包头、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地均为辛集皮毛销售的主要地区,大的皮毛商在这些地区都有外庄经销。
在辛集原来的南北大街中部路东,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大门有两丈多高,一尺多宽。大门上方有块一尺多高五尺多宽刻在砖墙上的横匾,上书“山西夫子”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有名的辛集山西会馆。“当时在辛集的山西人主要做三种生意”,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说,“一是来此炒皮货的,二是来此做山西餐饮的,再有就是开钱庄的”。据史料载。当时辛集的一些大字号,有极大一部分是山西人开设的。如义升恒杂货庄、义和成染坊、荣永升杂货铺、同泰毛店、广全玉石房、晋义花店、三义德饭庄等。山西人称他们在辛集的商业有十八行,上百家店铺。晋商后来的繁极一时,可以说不无辛集皮货商人的贡献。那时,除了山西人开设的钱庄外,还有当地银号27家。1933年北京“中国银行”在辛集设了分号;1934年保定“河北省银行”在辛集设了分号,都是专门为皮毛业服务的金融组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