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大安镇石寨古村落(一)石寨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一、人杰地灵说石寨

石寨,一部用石头写就的历史;

石寨,一个磊筑传说的古村落;

石寨,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走进石寨,古风扑面,如同翻阅一本神秘的古书……

固若金汤名不虚

前有螺河蜿蜒,背有群山耸峙。平畴百里的绿野中,几座小山冈绵绵相连,酷似一只趴着的狮子。一座古寨静卧其上,与北面的千年安陆古县遗址环珠寨遥遥相望——这便是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迹。

寨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由石板条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马路”。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东西南北四门,距城门四十米处两旁各设墙头堡。自生自长的平抛(音)诗意盎然地倒悬城墙上,不但让斑驳沧桑的墙体呈现绿色的生机,而且还起了保护的作用,这正是几百年城墙不老的秘诀。

西门城墙上方,嵌着一方石匾,上书“石城”的两个漆金大字,系黄氏先祖手迹。 城内民居,一路依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一路依山势高低而建,层叠有序。两路中间一条依山势而筑的主村道环穿全村,次要巷道与主巷道两端相连,构成庞大的村道网络。民居建筑结构大都属“三间过二伸手”,通俗而实用。

处在同一样层面的房屋,分列两边,门当户对,巷道的两端筑有院门,与环城巷道相连,俨然成了“城中城。”若遇外敌或盗贼闯入,两端院门关闭,自可“瓮中捉鳖”。

在寨内制高处的巷道旁,有一通体漆黑巨石,上钝圆下肥硕,状若蜘蛛。仔细观察周围巷道的走向,可发现周围巷道都以蜘蛛石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纵向分布,横向的巷道又交错穿过纵道,使整个寨在布局上呈现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据说此寨属蜘蛛地,故成此局。 位于山顶上的南门与东门相联相通,南门置于寨内,过南门向左拐走数步便是东门。东门之上有小楼名叫朱紫楼,寓意紫气东来。楼上左右门将两端城墙联接,地面两侧有台阶通往楼上。楼上楼下各有一幅对联。在封建朝代,只有皇宫皇城才能开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将南门隐于寨内,既达到开全四门的目的,又不致触犯皇威,足见石寨先人的聪明睿智。南门楼上置魁星爷祠(文昌爷),每年正月村里要举办隆重的祭拜活动,还举行麒麟烟花表演,煞是热闹。

东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山地,出东门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空地另侧是陡壁,如一座山被削去另一边,易守难攻。石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亦可谓一绝。留心脚下走过的巷道,石板下隐约可见又深又宽的排污暗渠,因山势呈螺旋状。各暗渠由高到低汇入环城巷道主暗渠,再流向寨外直通鉴湖。全部以条石铺砌的巷道,清理下水道淤塞极为方便。

暗渠不但是排污设施,还是秘密通道,渠内可匿藏数百人马,非常时期,若城寨被围时还可派人由此道秘密潜出,向外通风报信。村人有一种说法:蜘蛛石周围三百米无蚊蝇。那么蚊蝇是让蜘蛛吃了吗?当然不是,其主要原因:一是寨内居民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二是寨内有通畅排污系统。 以现在的标准衡量,石寨村的排水和防御系统仍是一流的。

几百年前,有如此先进科学的建筑构想,先人的智慧超乎想象。

自然人文两相宜

从石寨村的选址,可以看出石寨先人对“风水”是颇有考究的。 熟谙“风水文化”之道的石寨先人,自然懂得“吉地不可无水”的道理。旧时,在石城的周围有几处泉眼,水流四面环绕缠护,形如“冠带”之势,在“风水学”中,这种水势称为“金城环抱”,被视为大吉的格局。更妙的是让所有的水流都归于鉴湖,于是便有了“四水归湖”、“鉴湖出涨”、“象鼻击湍”等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

还有“文房四宝”,更常为村人津津乐道。所谓“文房四宝”,是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组合出这样一幅景观:远处位于陆丰河西境内的法留山峰当“笔”, 阡陌交错的竹坑洋成了一格格的 “纸”,再加上校内:砚山当“砚”, 鉴湖作“墨”,案山成桌,构成了笔、墨、纸、砚、台的意象,喻示天赐文宝,象征人文昌盛,人才辈出。

石寨黄氏先祖、曾任梧州知府的黄德星举人所撰写的校联:“法留峰高永作吾侪笔架,鉴湖波暖长供我校砚池” ,字迹至今犹存。 读地方志或游历文化古城、名山大川,几乎都看到“八景”“十景”之说,“一自高人成八咏,城头怀古耐题诗”,“八景现象”早已成为古往今来区域景观的“保留节目”。

石寨黄氏先祖、进士爷黄易就写有《海丰八景》诗四首传世,其中《银瓶飞瀑》更被方家赞为山水诗之佼佼者。 小小的石寨,不知何时也有了“八景”,而且有内外“八景”之分,都有诗咏流传,这在农村是极少见的,从中可以看到石寨村善于与主流文化接轨的人文传统。内八景:大树银王、魁亭夜月、蜘蛛结网、龟山列案、象鼻激湍、四水归湖、仙人古迹、留峰倒影。外八景:龟山列案、鉴湖出涨、澳港归帆、留峰倒影、仙人古迹、马鞍张图、蜘蛛结网、九龙弄尖。徜徉村寨内外,探寻古迹遗存,低吟浅唱“八景诗”,细细品味,脑海里翻动起一幅幅美景,诗意盎然,其文化意蕴,其视觉美感,匠心独运,令人叹服!旧时的石寨村,文化娱乐颇热闹。设有四间乐馆,三班戏曲,一班皮影,一班虎狮。

据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戏团需要乐手时都会事先到石寨挑选。1964年,在汕头乐团当笛子吹奏师的石寨人黄宽柔被抽调北京参加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原汕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波,这位对海陆丰地方文化颇有研究的老人,向记者介绍了石寨村已失传的民间舞蹈《喊吃茶》—— 该舞蹈取材于海陆丰正月十五请“吃丁茶”的传统习俗。按例,去年谁家添了男丁或是娶了媳妇,都要置办酒席宴请左邻右舍。谁家请的人越多就表示来年年运越好。舞台上,二十名妇女,头上梳着闽南妇女的头式,穿着镶边对襟上衣,脚趿木屐,模仿站在石板巷道上争请“客人”的情景,木屐踩在石板道上,咣咣作响,随着石板的高低不平,声音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大声时而小声,节奏感极强,采用唢呐伴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出一幅邻里和谐画卷。

励志崇文毓才贤

石寨村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追求读书——科举——仕宦之路和儒道伦理精神养身齐家。明清时曾出过三进士,七举人,有“文墨乡”之誉。雍正二年,黄继隆于甲辰科(1724年)中举,授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知县;乾隆十八年,黄振聚(字德星)于癸酉科(1753年)中举,广西柳州府雒容县连续六任知县,后晋升为全州刺史。授知县之职的还有黄良享、黄竹衍等人。

还有在嘉庆申酉科拔贡兼中举,后加入国子监读书的黄景才;有在道光丙午年获得举人学位的黄观澜;曾被评为国学优秀生的有黄恭京、黄俭景、黄证欣;有赴省科考名列第三的黄恭景。中举未授官职的有黄继盘、黄财放、黄象家等。自嘉庆至道光的五十多年,该村的太学生共98名,至光绪初期考取贡生、廪生、庠生功名的,不胜枚举(《陆丰县志》乡贤榜多有记载)。

石寨村人才辈出的秘诀何在?除诗礼传家的风气熏染外,还在于石寨人建立了一套寨内会考的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清代,不足千人的寨内设有16处书塾,这些私塾的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寨内会考,第一次选出20位优等生,享受“儒租补贴制”,免费就读;第二次会考再从中筛选出10名,每年另由族内提供6担稻谷奖励;第三次即是参加由府衙主办的乡试,考中者每年另可享12担租谷的奖励。一些困难户受之影响,也迫不及待地送子女入学,读书形成热潮。

这种层层选拔的机制基本吻合了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再加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奖励,所以,石寨学子在乡试、府试中成功率都很高。可以说,这也是完善的祠堂功能的体现,正如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所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文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

另外,黄氏族人对凡是考上进士、举人,乃至秀才者,都有为其建造石旗杆夹的风俗,以显示尊重人才,激励后进。旧时的石寨村城门外广场,林林总总竖立了28座各式各样的石旗杆夹。每逢节日,旗杆上升起绣有各种功名的旗幡,蔚为壮观,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可惜这些石旗杆夹在文革时已被毁弃殆尽。明清两朝,设城筑寨成风。

除了修筑石城外,黄易的侄子还在距石城二公里处的石窿崆山脚下筑起了宏大规模的城寨——新寨。据说该寨前后建了18年的时间,其规模之大、设计之巧、耗资之巨,令人惊叹。另外,他们还有朝廷授封的大量的田亩,租田近有陆丰城东、河东、河西诸镇,远至今天的海丰县梅陇。他们还在距新寨不远处建了一座灵泉寺,完成了旧乡村必具的“学堂、祠堂、庵堂”配套体系。

王锐浩再奔跑(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