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大安镇石寨古村落(二)忠贞祠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龙山脚下,闹市街头。 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风区丁厝巷22号的忠贞祠,坐东向西,占地1300多平方米。面前建有照壁,左右建有护祠。分前后祠,中间有一天井,后祠置有黄易的塑像。绫罗绸缎下,红爷绿爷分列两边,为其捧砚递笔,煞是威风。建祠时海陆丰尚未分拆,但东海埠已设学宫,故设忠贞祠于此,大概是为方便文武官员拜祭吧。

每逢节日及春秋两祭,清廷历任官员必到忠贞祠拜祭,且一到迎仙桥,文官必落轿,武官必下马,然后步行前往,以示敬重。被清廷赐建“忠贞祠”的黄易与石寨村息息相关。黄易(1630——1677),字子参,号苍潭,石寨黄氏开基三世祖。清顺治十三(1657)年丁酉科举人,清顺治十五(1659)年已亥科进士,初授福建归化县知县(即今福建宁化),曾任京都龙池书院教谕。黄易任上,颇有实绩,兴文字,息词讼,清正廉明,士民称颂。他还敢于针对清廷的“迁海令”冒死向皇帝上书著名的《奏开界疏》,为民请命。但黄易的赫赫声名来自于他在面对两次叛逆时能保持对朝廷的忠诚。

康熙初年,面对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汉王拥兵自重的威胁,康熙帝开始了撤藩之举,引发“三藩”之乱。耿精忠在闽反清,地方官员纷纷归附。黄易不愿附逆,遂在县署壁上题下心志;“一日在天之间,取义成仁,无负所学,无负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亲,不忘乎君”,随后弃官削发,扮成和尚,历尽千辛万苦,徒步回到故乡石寨。然在家期间,又爆发了李成栋反清之乱。此时,闻知朝廷平叛大军驻扎江西准备进闽平叛的消息后,黄易立即拜别父母,潜入江西。“事机之会,多所筹划,丁巳五月,以孤忠幽愤,卒于三山旅舍,志业不遂;闻者悲之。康亲王暨闽抚特疏以闻,奉旨:黄易两经逆变,不甘从逆,忠贞深为可嘉,著从优叙具奏。部复:奉旨赠福建按察司佥事,遣官祭葬”。(见《海丰同治志》续志下卷人物篇)。孤忠而卒的黄易,不但赢得身后哀荣:乾隆二十九年奉旨立传,编入清史,赐祀京都昭忠祠,又奉旨建于陆城忠贞祠,享春秋二祭;而且为黄氏家族遗下丰厚的“政治遗产”:荫封三代。

康熙六年其父黄致健授封为文林郎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其子康熙九年荫授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知县。随着黄易开启的“政治大门”,入仕的黄氏族人渐多,他们谨记祖训,清廉为官,忠贞报国。旧时的忠贞祠还成了陆丰黄姓会馆,又是黄姓学子来龙山读书求学的宿舍。上世纪六十年代,忠贞祠被政府当成公产房出租,直至2002年才归还石寨黄氏后人。目前,重修忠贞祠的工程正在积极筹划之中。在整个封建时代,由朝廷颁旨而建的“一府三家庙”成为陆丰“四大家族”显赫地位的标志。“一府”即高田埔余圣言的“蟠金龙府”,“三家庙”即是指石寨的黄家、博美的洪家、大塘的卢家。

漫步祠内,顿生旷古思幽之情。满屋的空旷肃穆,满墙的斑驳沧桑,惟有那石柱百年来忠实地托举那沉甸甸的辉煌历史。祠堂有私祠、宗祠和家庙之分。石寨人(包括新寨)“三祠”兼备,足见当年的显赫。私祠者,是某氏一支派系所建的,往往称某某公祠,如新寨的黄氏宗祠。宗祠者是指那些同姓而不论派系所建的祠堂,如石寨的外祠。家庙是官宦人家建的祠堂,如石寨的内祠。

据其族谱记载:“三祠”中共挂有48块牌匾,其中有多块是钦赐的。其中还有一块题有“父子文魁”字迹巨匾,为表彰父子两人皆中举人而授。可惜如今所剩无几。深受“祠堂文化”影响的石寨人,至今仍保留着依古制进行春秋两祭的习俗。到了这一天,在外经商工作的石寨人,就连出嫁的女儿家,甚至海外宗亲都要赶回来,带着祭品朝拜先祖,在拜祭的三天里,村里还邀请地方戏团在村里的古戏台上唱演,村人围观喝彩,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

秋祭在石寨大宗祠进行,春祭在新寨的黄氏宗祠举办。其仪式与内容自清以来基本保持不变。有一套既定的仪式,事先选学行优秀的生员当乐舞生,文武各一队,一般32人。另选文行兼优,仪表端正、声音洪亮的“文人”10人为赞礼生。祭后,按功名高低给参加祭礼的人分不同品种、份量的胙肉、粉饼。另外,凡年届五十或具秀才身份以上者均可在祠堂吃三天。在这三天里,既可总结村里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又可对来年族务作大体的安排,这颇似今天的“团拜会”。取消科举制后,规定凡年届五十以上或具高中毕业身份者均被请至祠堂聚餐。

我的个人往来营销能力秀主页是http://wm23.cn/wrh0302 我的个人博客主页是http://blog.sina.com.cn/u/5282874393

王锐浩再奔跑(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