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角山羊主产于四川省万源市和重庆市城口、巫溪县等地,是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而成的皮、肉兼用型山羊良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肉多、膻味轻、皮张面积大、质量好等特点,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是山区发展草食牲畜,以草换肉的重要山羊品种资源。目前,板角山羊品种比较混杂,急待进一步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加快繁殖。 鉴定和选择是提纯繁殖的重要手段。鉴定是评定板角山羊的品质,主要在体质外貌、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评出等级,为选种提供依据。
板角山羊产于川东北大巴山南麓的万源、城口、巫溪县和川东南大娄山北麓的武隆县。产地境内山热陡峻,沟狭谷深,海拔500-3000米以上。土势起伏很大,一般坡度在50度左右,任河、前河、大宁河以及乌江水深流急,水源丰富。板角山羊从海拔数百米的沟谷到2000米以上的山坡都有分布。以边缘山地体格最大,品质最好。万源县的大竹、官渡、旧院;城口县的高望、巴山区;武隆县的卜板、中兴、木松等地主产区的板角山羊体大,品质好。巫溪县的板角山羊分布面广,数量多,体型较小。据1980年统计全产区共有板角山羊17万多只。邻近的宣汉、奉节、涪陵、丰都等县,以及陕西的紫阳县,贵州东北部与四川东南部邻近的县区, 均有板角山羊的分布。
板角山羊被毛白色占绝大多数,黑色、杂色个体很少。公、母羊均有角,角型宽而略扁,向后方弯曲扭转。成年母羊平均角长17厘米,角基平均宽4.48厘米、厚2.45厘米,宽、厚之比为1.83:1,尤以公羊角宽大、扁平,最长可达38.0厘米,宽11.5厘米,显得分外雄壮。头部中等大,鼻梁平直,额微凸,公、母羊均有胡须;体躯呈圆桶形,背腰较平,尻部略斜;肋骨开张,四肢粗壮,骨骼坚实。成年公羊被毛粗长,母羊被毛较短。 板角山羊的体格大小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以万源、城口和武隆县的体格较大,成年公羊平均体高58.4厘米,母羊为52.3厘米。巫溪县板角羊体格较小,成年公羊平均体高46.42厘米,母羊为47.3厘米。万源、武隆和城口县的公、母羔,平均初生体重分别为1.7±0.66公斤和1.6±0.08公斤,双月体重为9.7±0.30和8.0±0.18公斤,周岁体重为24.64±0.46和21.0±0.28公斤,成年体重为40.6±1.04和30.3±0.30公斤。巫溪县的公、母羔平均初生体重分别为1.8±0.07和1.7±0.05公斤,双月体重为5.9±0.50和4.5±0.32公斤,周岁体重为17.0±0.98和17.4±0.55公斤,成年体重为20.8±1.09和24.2±0.34公斤。 万源、武隆和城口县的公、母羔双月内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3.3和106.0克,2- 12月龄日增重分别为49.7和43.3克,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相当于成年公、母羊体重的60.8%和69.2%;巫溪县的公、母羔双月内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7.2和79.2克;2-12月龄日增重分别为37.2和36.5克,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相当于成年公、母羊体重的 81.8%和72.1%。因此,巫溪的板角羊体型小,成熟较早;其他三县的体型大,成熟较晚。板角山羊产肉性能良好,当地群众喜欢杀羊过年、过节,并以羊腿作为馈赠礼品。初生公羔于每年3-4月间阉割,到冬至后进行屠宰。活重28公斤左右, 此时内脏脂肪和肌肉脂肪适度,肉质细嫩,适于鲜食。群众中又习惯喂肥大阉羊,一般要两岁以上才进行屠宰,喂养的时间越长,体重越增加,因此,屠宰率高,产肉量和内脏脂肪多,所以有“羊老自肥三周岁”的说法。如城口县调查,周岁阉羊平均体重为20.1± 4.3公斤,两岁阉羊为27.1±4.8公斤,三岁阉羊为38.0±12.4公斤,四岁以上为42.3±11.8公斤。据在武隆、万源、城口三县测定成年阉羊,平均体重36.6±9.77公斤,屠宰率55.6%,净肉率42.0%。巫溪县板角山羊体型小,周岁羊增重缓慢,屠宰率低, 成年阉羊屠宰率虽可达5.4%,但产肉量不高。武隆县农村还有用麦芽、谷芽和炒熟的盐水豆喂羊催肥的经验,使阉羊增重更大,积脂更多。据测定,三岁以上的肥阉羊,平均屠宰前活重55.6公斤,平均胴体重30.6公斤,内脏脂肪重达10.3公斤。有的群众把屠宰后的整个胴体连同板油,一起腌渍风干,制成腊肉,便于较长时期保存,随食随取,另有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