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一、山峰雾岚
1.蓬莱仙山
是清水岩主体景区,主峰海拔767米,是清水岩的第一高峰。蓬莱峰北面植被茂密且分布着众多景点,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较高,南面山势较陡,散布形态各异的岩石。山顶目前建有一座电视转播塔和一座移动信号发射塔。站在山顶上整个蓬莱镇区尽收眼底,兰溪从景区东面蜿蜒直至远方,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2.春晨灵雾
清水岩上天气变化无常,晴雨不定,云雾缭绕。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仪式。相传:当天凌晨,由山下仰望清水岩,如果雾罩峰顶兆示顶庵堂拈得大旗,雾围峰中兆示中庵堂拈得大旗,雾漫山麓平原兆示下庵堂拈得大旗。年年如是,灵应异常。
3.岫谷龙嘘
岩东试剑石下,一股嶙峋耸拔的险崖,若隐若现在森郁的岫松之间,每当晨昏,轻烟缕缕,雾气腾腾,恍若龙嘘成云,盘绕于峦岫壑谷,展播于极顶,巅峰云笠,更为奇观。
4.海浮嶂
春深夏秋之晨,立于清水山庄廊上,展目一望,缭绕薄雾,弥漫眼前。一到朝阳初露,八面四周,远嶂渐现,如浮仙山。山下余雾,泛泛荡荡,恍如仙境。
5.双溪跃月
岩后东北隅新建凉亭处,夏秋月夜,游人憩凉亭,瞰湖头溪、蓬莱溪两川汇合处,月影在两溪间晃动,浮光跃金。
二、古建筑
1.三忠庙
始建无考。据民间相传,三忠庙原址在今法门内近小池之处,前曾挖出覆盆式的柱础石,并于岩坑边挖到古时砌叠有序的阶石,即当年张岩之故址。岩祀张巡为首,故曰张岩。宋元丰年间,祖师于张岩之侧营造清水岩,而将张岩迁在觉亭仑,并名为“三忠庙”,即今“枝枝朝北” 古樟树旁。据旧《岩志》载:“庙在觉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
历代相传,庙原祀张巡、许远和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伍子胥请出,将岳飞请入。从此,“天下”的“三忠庙”祀张巡、许远、岳飞。清光绪戊子年杨凌版《清水岩志略》载:“岩有三忠庙,祀宋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也。”不知何时,庙中增祀关羽,虽名“三忠庙”,实祀四位忠臣英灵。
自古迄今,清水岩寺“佛生日”,“开香”之日下夜,和尚列队从祖师中殿随旗鼓及三庵堂三头人,三支“都会枪”到“三忠庙”恭请“三忠火”。1988年,华侨周玉明、卓进卿、柯金凤等十四人捐资重建“三忠庙”,重檐歇山式构筑,坐向乙辛辰戊。庙前立置石狮,更显庙堂庄重典雅
庙前石狮一对,为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东溪侨商陈天常募献,原置于祖殿岩庭,因石狮较小,于一九八八年移置于三忠庙前。
2.护界宫
宫在岩下北坡、古道曲绕、路侧一坦处,宫始建于宋,内供奉“护界将军”、左“千里眼”、右“顺风耳”三神。千百年来,屡损屡修,屡塌屡建。1988年农历十月初九日,台北龙泉岩祖师信众一行62人到岩进香,捐资重建。宫前对联:“千里眼瞻是非世态,顺风耳辩善恶心声。”系刘坤贞撰,王爱琛书。
3.半岭亭
旧志载:祖师营筑岩寺后,即在半岭筑亭,供游客小憇,名曰半岭亭。亭较为简陋,多次崩塌,屡经修建重建。民国十五年(1936年)重建;1956年重修。1986年改建,亭为琉璃屋盖,条石重檐赭壁。
4.纶音坛(石柜坛)
纶音坛,俗称“石柜坛”,在觉亭对面、“六老同游”碑之后。据坛左边垛阴刻记载,坛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也就是岩寺火灾之后,经岩住僧一果、崇远师徒重建岩宇后的文物。坛总高3.30米,主体为一大石柜,柜上有一石塔,塔高2.20米,塔台高1.10米,宽1.38米,浮雕着翔龙和“皇帝诰命”及“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的阴刻篆字。石柜高2.75米,宽6.11米,厚2.50米。正面记载清水祖师四次荣受宋廷敕封的纶音牒文,左边垛阴刻元延祐年间岩宇重建的记事。
5.清水法门
清水法门为旧时岩寺山门。内供奉赵、王、苏、李四大将,乃岩寺护法神。法门前石柱刻联一对:“众山旋绕朝清水,四将庄严护法门”。 门额一匾,刻“清水法门”四字,颜体楷书;款识:“辛酉年夏日启谟白鸿”。(注:白鸿,字启谟)
6.觉 亭
觉亭为“枝枝朝北”古樟所荫,本是小茶棚,明万历辛丑(1601)年,邑令廖同春倡修改建,并取“逊惺转念,一觉即是”之义而命名为“觉亭”,意在警醒世之迷者也。清道光、光绪年间曾先后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再修;一九四九年后坍净,一九八一年,由华侨刘发炎捐资重建。式样依旧,采钢筋混水泥构筑,亭四周石栏环护,仿木斗拱,重叠回护。亭四周阴翳郁郁,俯瞰横眺,凡陵麓之变幻,溪涧之浮沉,俱在眼底。游客一路贯穿林荫,到此一觉,真乃“禅林第一关”。
觉亭今尚存旧联三对,其中门联一对:“貤封宋基室,膜拜仰真人”。石柱联两对 “梦觉无双路,禅林第一关”、“客插尘中脚,人昂天外头”。
7.祈雨台
台在岩后一里许之山头。传祖师当年在此筑台祈雨,旁有雷公电母两石,均已被毁。为再现祖师“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理念与及“法雨花天,得力在是”的灵应,2003年,港胞林树哲先生等捐资5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祈雨台。
重建的“祖师祈雨台”总平面尺寸约39.00×43.50米,占地1696.50m2;法台平面尺寸12.00×12.00米,面积144.00 m2;台高分别为4.95米、1.95米、1.35米,总高度8.25米。主体为岩石承重结构。外观为石结构城墙式高台,台墙为仿古花岗石墙;台上石雕龙望柱四根。整个外观,远看高台雄伟壮观粗犷,近观须弥座及龙望柱小巧玲珑、工艺精细。高台上的双祭台及祭台的八角形意含上天廿八宿;方形的法台、台中的圆圈意含天地方圆;总三个台,意含三重天;高台计三十三个台阶意含佛教三十三天;十二根石柱意含一年十二个月;四根龙望柱意含一年四个季节。
“祈雨台”三字石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艺题。
8.清水山门
1988年秋,清水山门建立于鹤前大桥头上岩的入口处。门坊的正中门高5.50米,宽4.00米,左右边门各高5.00米,宽1.80米,原盖琉璃瓦,飞檐出水,总高8.00米。石坊刻着中国佛学院教授、书法家虞愚先生题写的《清水岩》牌额和“拜参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对联。坊上边柱镌刻楷写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爱琛所书。今清水山门,庄严肃穆,堂皇矗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