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塔位于广东省雷州市,它的八面共嵌有23块阳雕石刻,分别为“麟趾呈祥”、“鲤跳龙门”、“狮子戏球”、“三羊(阳)开泰”、“双凤朝阳”、“喜鹊练梅”等,线条粗犷,形态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为明代石刻珍品。每层设真、假门,呈圭角形。真门对开相连通,利用塔壁为阶梯由下而上,穿过塔心室,绕平座(塔廊)、南入北出、东进西升、盘旋而上,可达极顶。三元塔建成后,雷郡形胜大为改观,“鼎峙琼南添一指,联翩雁字豫题名”。后来“雁塔题名”成为雷阳八景之一。
三元塔,为古雷阳八景——“雁塔题名”。此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13-1615年),高57米,初名“启秀”,寓肇启文风,培育俊秀之意。后因挖地基得蛇蛋三枚,时人认为是“三元及第”之兆,遂改名为“三元塔”,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值得推荐的是,三元塔塔基为石刻须弥座,高1.1米,周长40.8 米,八面共嵌有23 块浮雕石刻,图案丰富多彩,线条粗犷、神态生动,分别为“麟趾呈祥”、“鲤跳龙门”、“狮子戏球”、“三羊(阳)开泰”、“双凤朝阳”、“喜鹊练梅”等,线条粗犷,形态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为明代石刻珍品。
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初名启秀塔,寓意启发文风,培育俊秀。后因挖塔基时得蛇蛋三只,认为是“三元及第”之兆。遂改为三元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九层,内为十七层。高57.4米。楼阁式,塔坐东向西。底层塔身直径为11.95米,壁厚3.48米,最高一层的塔壁厚1.9米。各层设拱券门和假门,相间交错排列。用菱角牙子砖和线砖迭涩挑出塔檐,檐上有平座,廊绕以木樽。塔刹为高2.2米的紫铜葫芦。塔基为石刻须弥座,高1.1米,周长40.8 米,八面共嵌有23 块浮雕石刻,图案丰富多采,线条粗犷、神态生动,,分别为“麟趾呈祥”、“鲤跳龙门”、“狮子戏球”、“三羊(阳)开泰”、“双凤朝阳”、“喜鹊练梅”等,线条粗犷,形态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为明代石刻珍品。塔身逐层收缩,比例匀称,挺拔秀丽。塔内有阶梯,为穿壁绕平座式结构,登临塔顶,凭栏远眺,古城新貌,湖海风光,锦绣田野,尽收眼底。在几百年前建筑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仅用约两年时间就建成一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层古塔,风雨沧桑,雷轰地震仍岿然屹立,充分显示了雷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创造力。三元塔建成后,雷郡形胜大为改观,“鼎峙琼南添一指,联翩雁字豫题名”。后来“雁塔题名”成为雷阳八景之一。 此塔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初名启秀塔,寓意启发文风,培育俊秀。后因挖塔基时得蛇蛋三只,认为是“三元及第”之兆。遂改为三元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九层,内为十七层。高57.4米。楼阁式,塔坐东向西。底层塔身直径为11.95米,壁厚3.48米,最高一层的塔壁厚1.9米。各层设拱券门和假门,相间交错排列。用菱角牙子砖和线砖迭涩挑出塔檐,檐上有平座,廊绕以木樽。塔刹为高2.2米的紫铜葫芦。塔基为石刻须弥座,高1.1米,周长40.8 米,八面共嵌有23 块浮雕石刻,图案丰富多采,线条粗犷、神态生动,,分别为“麟趾呈祥”、“鲤跳龙门”、“狮子戏球”、“三羊(阳)开泰”、“双凤朝阳”、“喜鹊练梅”等,线条粗犷,形态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为明代石刻珍品。塔身逐层收缩,比例匀称,挺拔秀丽。塔内有阶梯,为穿壁绕平座式结构,登临塔顶,凭栏远眺,古城新貌,湖海风光,锦绣田野,尽收眼底。在几百年前建筑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仅用约两年时间就建成一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层古塔,风雨沧桑,雷轰地震仍岿然屹立,充分显示了雷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创造力。三元塔建成后,雷郡形胜大为改观,“鼎峙琼南添一指,联翩雁字豫题名”。后来“雁塔题名”成为雷阳八景之一。 此塔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