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板:是客家小食中最为典型,带有浓厚中原饮食文化烙印的 风味小吃,客家族群长期在迁移中漂泊,对吃虽不十分讲究,但她 根深蒂固、始终如一地延续中原饮食习惯,大埔笋板就是客家人运 用智慧,在穷困艰辛环境中创造出精神和口味上享受的客家美食。
据有关史料载:"在北方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 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即现在"包饺子",千百年来,饺子作 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延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 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客家先民,从中原迁移到南方 定居,他们也带来中原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定居 到南方,当地不产小麦,因而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客家人 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根制成淀粉作面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 菇以及肉料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笋板,而作为节日贺岁食品, 这样,笋板就形成久负盛名的客家小吃。
笋板制法主要有三道工艺:一是制皮,二是制馅,三是掌握火 候。制皮选用农家薯粉,用沸水拌和搓揉,再加适量芋茸制成面皮, 包人用瘦肉、竹笋、香菇、虾米等爆炒熟馅料,包成"饺子"形状,蒸约3分钟即成,其特点具有皮爽滑,色泽晶莹透亮,馅汁鲜香。
笋板有其独特饮食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其制作上的选料,烹 制技巧上进行创新,在不失其传统制作工艺上,馅料可用蟹肉、鱼 翅、鲍鱼、海参等名贵高档原料进行味料烹制;在造型、摆盘上进 行精细加工,制成具有不同口味的高档食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