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年间拨民
清代之前,鞍山地区境内虽然古城堡很多,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到处是一片“满目蒿莱,荒凉芜秽,阡陌皆无”的景象。清廷为了恢复战争创伤,发展辽东农业生产,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实行移民奖励政策,拨内地各省人民来此开垦。此后,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人,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安家屯垦,鞍山地区的绝大部分村屯都是顺治元年以后建立的。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凡移住之农民,每月供给食粮一斗,每垧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中食粮、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顺治十五年还规定“还依开垦面积之多寡,决定地方官的升迁,或赐匾额,高悬门第,以示褒奖”。政策十分优惠,许多地方整村屯迁来,有的地方官率领而来,推动了屯垦,这就是著中的顺治年间拨民事件,我们鞍山地区许多人的祖先都是顺治年间拨民而来的。
日军侵占海城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兵分两路,左路从朝鲜新义州渡鸭绿江攻陷清军虎山前哨,先后占领安东(今丹东)、岫岩、凤凰城、草河口等许多辽东城镇;右路从大连花园口登陆,先后侵占金州、大连湾、旅顺口、普兰店、熊岳城、盖平等地。日军向北深入,于11月中旬确定了派第三师团攻占海城的作战计划。
12月9日,日军第一军三师团由日军陆军中将师团长桂太郎带领,从岫岩出发分左右两路向析木城进犯。右路军经大偏岭、王家堡子、中心台、潘家堡子进攻析木城东北;左路军经小偏岭、小孤山、二道河子,袭击析木城之南。当时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军分别在北路迎敌,马金叙部队防守析木城。12月11日10时,南路清军在二道河子、龙凤峪与来犯之敌展开激战,将日军少佐参谋击成重伤。下午3时,日军大部队到达,清军寡不敌众,退出析木城。与此同时,清军北路在潘家堡子也被击败。当晚,清军退到海城县城。12月10日,日军侵占了析木城。12月13日,日军大队向海城发动进攻。海城虽然是军事交通重地,但清军防守的兵力十分薄弱,除丰升阿、聂桂林两部由析木城退回海城的兵力外,只有城东荞麦山、城西亮甲山设兵防守。9时,日军步兵在大炮火力支援下,对驻守荞麦山清军发起进攻,清军以三门连射炮还击,但因炮火不及,退入城中。日军分两路由南门、东门攻入城内。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部无力抵抗,弃城向牛庄、辽阳退去。12月13日中午,日军完全占领海城。
五复海城未果
海城被日军占领之后,清廷为了拔掉日军钉在辽南的据点,解除陪都奉天之患,调集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四川提督宋庆等各军共达170余营兵力,决定收复海城。自1895年1月17日至3月3日,先后五次反攻海城。
一复海城。1月16日,依、长两军分左、右两路向海城日军阵地进攻,由于积雪深,加上日军炮火猛烈,进攻受阻未成。
二复海城。1月22日,依、长两军又向海城守敌发动进攻。依部由城北的西北方向,绕攻海城西北角。长部由城东北的土河铺步行到二台子,受到双龙山日军炮火阵地炮火阻击。从9时战至14时,清军伤亡多又告失败。
三复海城。2月16日,依、长两军加上徐帮道、李光久的老湘军,共90营,3万多人,兵分三路反攻海城。但因缺乏统一指挥,从9时战到17时,也未收复海城。
四复海城。这次共调集100余营6万多兵力,分别在海城和太平山两个战场进行,从2月21日至25日,持续5天,由于指挥失灵,协同作战能力差,加上日军从金州掉来大批军队和火炮支援,清军包围被击破,反攻又告失败。
五复海城。2月27口,清军联合作战,兵分三路杀向海城日军,经过多日激战,眼看五复海城有望。日军使出调虎离山计,调第一军第五师由凤凰城夺击辽阳城,清廷上当受骗,调依、长两军从海城北撤,驰援辽阳,结果海城危机解除,五复海城又末果。
海城义和团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遍及全国,波及鞍山地区,鞍山城区、海城、台安、岫岩义和团运动兴起,海城最为壮观。而海城县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牛庄。1900年6月,以牛庄人齐凤仙和西土台人张某为首,分别号称“岳元帅”(岳飞)、“杨元帅(杨延昭)组织“神拳营”、“红灯照”,一时间发展到三四百人,男练神拳,女练红灯照,这时,海城全县发展到千余人。
农历六月初十,当盛京(今沈阳)教堂被义和团烧毁的消息传来时,牛庄义和团2O0余人,在“岳元帅”带领下、活捉和砍死作恶多端的法国传教士大司泽,放火焚毁教堂,不久,义和团活动中心移到海城,拆毁了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火烧海城车站。六月十九日(公历7月15日),沙俄发兵进攻海城,义和团配合清军还击。迫敌溃退,义和团乘胜追击到大石桥。后来,沙俄增兵,将海城义和团镇压,义和团勇士英勇就义。清政府卑躬屈膝,与洋人签署了天主教案交涉案,重修牛庄天主教堂。并为法国传教士大司泽立碑,成为中华民族一大耻辱。
日俄鞍山大战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个强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侵略战争,这场长达两年的战争,一直在辽东进行,战火一直在旅大、营口、鞍山、辽阳地区蔓延,特别是辽阳会战,这是继旅顺口攻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战役,就是在鞍辽交界地区进行的,日俄鞍山地区大战,1904年8月27日日军第二军、第四军与俄军西伯亚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四军团交战于今千山区的上石桥子、下石桥子、汤岗子和今海城市的四方台一线。8月28日,日本西起刘二堡、南沙河、判甲炉、石灰窑、响山子、四方台、小岭子、栗子园、石嘴子至英守堡一线。
这场历时19天的大战,给鞍山和辽阳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凡是日俄侵略军经过的地方,这帮强盗野兽见房就烧,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钱就劫,见女就奸,无恶不作,日俄双方对抓来的俘虏,优厚款待,及时释放,而把中国人抓去之后,却严刑拷打杀害。在日俄辽阳会战中,有几百个富饶村屯被摧毁,树木被砍光,猪、鸡牛、羊全部抢光,杀尽辽阳鞍山不下三万余人的难民,无家可归,恐惶不安地逃往奉天城,侵略者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抗阻清丈事件
民国初期,东北地方当局继清末大量招民开垦之后,又设立专门机构清丈土地,强迫佃户壮丁交纳地价,在清丈过程中,对贫苦农民“以少丈对多”,对富有者往往“以多丈少”,清丈大员下去还任意需索,毫无顾忌,不断激起农民的反清丈斗争。1915年新民县人民首先揭开反清丈斗争的战幕,抗阻清丈最典型、最激烈的是海城县四方台等屯壮丁、佃户的斗争。
1915年4月22日,领导这次斗争的四方台佃户王洪库、张学许、张铭,后双台子佃户姜兴周、姜起洪、姜延太等人在一块秘密商议,抗阻清丈清王公的庄田,反对强迫佃户、壮丁交纳地价,数千民众与海城县派来的警察发生冲突,互相开枪射击。24日,海城县知事廷瑞被迫亲自到四方台进行所谓的开导,并答应无钱可缓交,各佃户仍坚持不让,县知事廷瑞无可奈何,30日将情况上报奉天省巡按使处理,各地抗清丈斗争更加激烈和普遍,遍及东北三省,迫使其终结。但是,斗争的胜利是暂时,第二年又开始清丈地亩,受到斗争锻炼的民众,又掀起了反清丈斗争。
海城学生罢课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爱国运动很快传到各大、中城市及许多县镇。6月,海城县立中学及附设师范学生接到营口、奉天中学罢课、募捐传单后,爱国热情异常高涨。6月15日,两校学生王连绂、陈凤仁、王相宣等12人,积极组织320名学生投入声援“五卅”运动。
6月16日早6时,学生们在操场列好队,准备到市街游行示威。学校将学生情况用电话告知县知事,县知事廷瑞率警察所长、教育科长、地方绅士到校阻挠,并令武警包围学校。罢课学生不屈不挠,提出要在三天内筹款现大洋5000圆,支援上海工人斗争。有十余名学生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包围,闯出校门,到街上贴标语、撒传单,并高呼“支援上海工人的爱国行动!”“打倒英帝国主义!”“收回旅大”等口号。女师学生起而响应,后被武警驱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