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淳佑五年(1245年),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福安因而得名。相信当年理宗皇帝御批五福当中“口福”定然排在首位。今天当你漫步福安街头,各种小吃罗列期间,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福安人真有福焉。下面就我们随着镜头来图解福安,看看福安的市井风情。虽然这仅是福安小吃队伍中的冰山一角,足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的小吃风情之旅将从福安的下半区的沿海出发,首先来到具有闽东深水良港之称的下白石港,这里借助临海优势以出产海鲜而闻名,“土笋冻”就是来自这海边的滩涂。有一首闽南语歌就叫叫“土笋冻”说的就是这生长在海边滩涂上软体动物。渔民刚采收上来时是乌黑一团,经过清水洗涤。熬煮成汤,再行冷冻,成品有如胶状,味道极为鲜美。在冻上划出菱形线条,浇上酱油入味,味道更佳。土笋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当你喉咙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记得前些年由于工作原因在下白石小住一月,土笋冻是我每顿必点的佳肴。现在,却是很难一见,偶尔在酒店也有见到,可是吃起来总觉得不如当年来的地道。想看看究竟的朋友可以到九隆宾馆的餐厅点一道试试。当然,现在可是贵了好多,一碗要三十元人民币,一年四季都有的。下白石的海鲜多而且便宜,以至于久居城市的福安人愿意不辞辛劳去尝尝鲜,如果你也喜欢,也可驱车前往的,相信下白石将会令你不虚此行的。 下白石往上走,就是海峡大茶都的所在地甘棠了。这里现在已是福安茶叶生产、销售、信息传播的集散中心。是一个汇聚全国各地茶叶、茶具、茶艺用品等为一体的海峡国际茶产业城,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种最全、管理最先进的茶叶交易市场。据规划,中国海峡大茶都占地二百三十亩,建设二十六万平方米的苏州园林式建筑、八大景观步行街和一万八千平方米茶文化休闲广场,包括一千多个商铺和三个交易大厅。宁德依山临海,气候温和湿润,山地丘陵众多,土壤肥沃,具有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这里你将会品尝到来自坦洋故里被称为闽红四大工夫之首的地道坦洋功夫红茶。观其茶外形条索紧直,富有光泽,汤色红艳。品其茶滋味醇厚,香气馥郁。
茶都上行,过赛江大桥达福安市经济中心赛岐港,赛岐的象环是中国葡萄之乡。今天主要向大家推荐这儿的糯米糍粑,糯米糍粑本是本地畲族同胞在节日时制作的一种糕点因而福安话也叫“畲包”。做时先将糯米淘净,放在木制蒸笼中蒸煮,待熟后倒出置于洗净的石臼中,用石锤轮番舂打,直至舂成面状,分成小团即可。前些年,赛岐有一老人以挑卖糍粑为生,且叫卖声极具特别,给本地人留下深刻印象,故而80后的福安人说起糍粑的起源只道是来自赛岐而不知源于畲寨。今天你在福安街头偶尔也会看到一辆辆卖糍粑丸子的小三轮,那是改良后的糍粑的一种,加了豆粉和红糖味道更好了。老辈人说糍粑味虽美可不能贪吃,晚上吃了会粘肚肠的。小时硬是不信,现在看来这种小吃不利消化倒是真的。 赛岐还有种甜点叫“七层糕”,福安话也叫“千层糕”。小时候总是可以见到卖糕人,顶着糕板,拿着刀和毛巾四处叫卖。七层糕顾名思义是有好多好多层的,但我从小吃到大,也从小数到大,就是只有五层,关于“为什么七层糕却只有五层”这个问题我至今也闹不明白。小时候有看过七层糕的制作方法:选用优质糯米,把它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数小时后,和水磨浆。接着把磨出的米浆分作两盆,一盆拌入红糖成红色,一盆拌入白糖为白色(其比例为:2斤糯米拌0.5斤糖)。之后便生火蒸糕。先把清水烧开。在蒸笼内垫上蒸布,放在沸水锅上。先舀入一层薄薄的白糖米浆,盖上笼盖,旺火急烧,一气呵成,大约蒸10分钟至米浆表皮稍熟,揭盖再舀入一层薄薄的红糖米浆,如此反复添舀蒸至热气腾腾,香气缕缕,令人闻之口内生津,说明熟透了。此时就要出锅,趁热撒上熟芝麻,七层糕就此大功告成。趁热食用甜丝丝、香喷喷、软糯糯,那种口感,那种甜香,那种韧滑,简直无可言状。七层糕现在福安也是随处可见的,但一般在夏天容易看到,冬天倒是不常见的,估计是不利保温的缘故吧。
现在,要回到那个我引以自豪的老家溪柄,说起自豪,是因为福安名小吃海蛎包、豆腐干片、豆腐脑、继光饼都以这儿为正宗。先说海蛎包吧,不知起源于什么年代,几乎到处都会做。可是就是由于90年代父亲的一个同事在老家的小巷开张煎海蛎包,才使老家海蛎包顿时扬名。我自小喜吃海蛎包,从五分一个到如今的五角钱或一元一个;从整个新鲜海蛎馅,到肉馅的,最后演变成单纯的萝卜馅、形状相同,大小不变,只是厚薄不一。但这儿所炸出的海蛎包才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皮薄馅多,看上去黄灿灿、饱满的很,像隆起的小山包,让人禁不住要垂涎欲滴,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皮脆而薄,入口即化。海蛎包是用米浆、海蛎、葱等制作而成。先取少量米浆置于浅圆状瓢中,薄盖其底,加上适量海蛎、萝卜丝、葱作馅,再盖上米浆放置滚油内炸熟,其色橙,香脆。特别是刚出锅的海蛎包,还能听香油滋滋作响。老人还独具创意在海蛎包中加了鸡蛋等馅料开发出许多新品种,价格当然也是一路飙升了。遗憾的是老人今年过世了,要想品味地道溪柄海蛎包的朋友恐怕是没有口福了. 光饼是福安特产,也称继光饼。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饿了就可以直接吃,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成了小吃,而且是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说来,我家和继光饼还有一段渊源,姑父和父亲都是做饼的,小时候我便在碾饼的节拍中长大,那时父亲在溪饼街开了一家饼铺,往来的霞浦客都是一串串的往回带,据说霞浦人的胃都是吃光饼给吃好的。福安的光饼讲究的是“铜脸铁底棉花心”。铜脸——光饼表面焦黄,色似古铜;铁底——饼底脆;棉花心——饼内松软可口。制法是以面粉为主,经发酵后,佐以精盐,制成直径约8厘米,厚1厘米,中心有一细孔的小圆饼,用炭火烤熟。烤光饼用的是一口一米多高、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松枝在缸内点起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现在多用炭火把缸壁烧热),然后把做好的饼胚,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光饼贴完,用棕刷沾上水洒到饼上,热气冒上来的时候把缸口盖上,过一会儿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刚出炉的继光饼,饼皮香脆,饼囊松软,略带咸味,味道香脆,十分可口。福安人爱将光饼分成两片,中间夹上炒豆芽或者海蛎包。夹豆芽的称“金丝汉堡”,夹海蛎包的叫“蛎包夹饼”。小时候我还吃过夹着饺子、夹着麦芽糖或夹着油粕的光饼,这恐怕是我这做饼人家孩子才有的口福。 在溪柄的车站你会看到本地地道的特产豆腐干片,之所以称之为片是因为其质轻如纸,薄如蝉翼。豆腐干片的做法和豆腐差不多,只不过在成型多了一个压榨的过程。首先是选择优秀大豆,先用石磨干磨,去豆皮。再用清水清洗、浸泡、磨浆。以适当的比例开水冲浆,用纱布过滤后将水煮沸、点卤,这样白乎乎、热腾腾的豆腐脑就做出来了。然后将豆腐脑妥入以纱布垫的木方格内,四角复包,压榨至干,白豆腐干片即告完工。然后根据市场染上各种色素白豆抹上精盐、栀子水,呈黄色,微火烘烤即成为豆腐干。当然为了您的健康我还是建议你吃白豆腐干片因为其是不含色素的。正宗的豆腐干片,是原味的,甜、香、咸、鲜俱全,回味无穷。现在,很多业者为适应不同口味的人群,对豆腐干片进行改良,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佐料,开发出五香味的、牛肉味的、麻辣味的豆腐干但基本做法是不变的。 还值的一提的是豆腐脑,他应算是豆腐干片的父辈吧!基本做法和豆腐干片是一样的,只不过做豆腐脑的手法更为讲究,少了干榨的程序。所以豆腐脑会比豆腐更为幼嫩、爽滑,口感更好。在福安当地时常在街上可以看到挑着担豆腐脑的小贩,一边挑着大木桶那是用来盛放豆腐脑的,一边挑着碗筷和红糖姜汤、白糖。在我的印象深处还是老家的豆腐脑正宗些:在暑假的傍晚我会跑到街上的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要碗热腾腾的姜汤豆腐脑,即解暑又解渴还管饱。现在也有很多商贩怕麻烦用白糖做佐料,但是吃地道的豆腐脑还得用姜和红糖熬制的佐料。 品完以上小吃,可以回到福安市区了。在这里我将用镜头来让你领略福安极具代表意义的小吃:肥肠粉扣、煎包、米糖、馕拧(麻花)、糊吊(音译)、牛肉丸。肥肠粉扣以阳头横街头的那家最为正宗。没有招牌,也没有漂亮的装修,破破烂烂的一家老店。老板是夫妻两人,店里除了粉扣就是肥肠很是专业。店门口放着一个小灶,灶上的铝锅里煮着用猪骨头煮熟热腾腾的粉扣。客人要时,从铝锅中舀出一勺,正好一小碗,淋上香油放上胡椒、盐、味精、葱,“咔嚓咔嚓”剪上香肠。绿的葱、红的肠,衬着小白瓷碗煞是好看,汤是高汤,鲜美无比。粉扣是来自福安当地的农家,先是将地瓜洗净去皮磨成粉,对上水煮好,蒸成板后,切丝晾干所得。地道的粉扣颜色应该是灰黑色的,其味道与韧劲有别与市面上卖的粉丝。在福安还有一段时间流行酸辣古溜(音译),现在已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学名了暂且叫他古溜好了。在记忆中吃古溜的次数并不多。现在更是难得一见了。当年冠后岭一中门口的古溜路边摊给我印象至深。简单的灶台,边上放着几张桌椅,这是做生意的全部家当了。灶台的铝锅煮着古溜,灶沿放着各种调味料:地道的酸菜和小红椒做成的辣椒水,还有姜、葱、蒜等。洒上碗面上红绿相间十分好看。其实这古溜和粉扣应该是孪生姐妹,同是地瓜制成,只不过粉扣最后是被推成丝状,所以有的地方又称粉丝。而古溜是用刀一条条切出来的如一双筷子大小。现在市场卖的古溜严格上应称为古溜面,因为业者在中间对上了米浆,有点泛白,形状是圆的。而地道的古溜呈灰黑色,形状是扁平的。据说这种东西在四川被称为河粉,但我没见过也就无从考证了。 煎包福安话也叫”水包”在福安随处可见,是人们早餐桌上最常见的。但要说地道,你得去品尝福隆宾馆对面原外贸大楼底下的那一家。煎包时常供不应求,是要排队的。在本地煎包的馅料基本相同主要以包菜、萝卜丝、虾米、猪肉、葱为主,和以佐料炒熟沥干汤汁这样香喷喷的馅料就算完成了。做包子皮的面团一般都是头天晚上发好的。做包子时只要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排出空气,搓成条分成一个个的小面团;然后将面团擀成面皮后包入馅料,收口后放入平底煎锅。浇上油和水煎约10分钟。出锅时,小煎包略呈焦黄色,冒着吱吱热气,飘出阵阵清香,使人食欲大增。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的紫菜汤也同样出名,两个包子,一碗紫菜汤2元钱,一顿早饭就解决了。 如果你这时还意犹未尽的话,建议你尝尝这家店里的甜糟敲蛋了。这甜糟也是一种糯米做的甜食,制作手法和酿酒是一样的,先将糯米洗净捞起放在大木桶上蒸熟,做成糯米饭,然后在中间挖一圆孔拌上酵母密封让其自行发酵几天后再密封进坛里,经过半个月时间便成为甜糟。甜糟营养价值很高,滋补身体,状气活血,用来煮鸡蛋则更香美。 还有一种美食叫扁肉,不算是本地特有小吃,全国各地都有,名称不尽相同,北京人管他叫馄饨,广州人叫云吞,成都人叫抄手,武汉人叫清汤,福州人管他叫扁食。但是在本地以穆洋手拍扁肉为正宗人称穆洋扁肉,味道与其地方有所不同。在记忆中小时候家里要来了客人就会拿上两毛让我们上街去打碗扁肉,在回来地路上那碗扁肉成了我最大的诱惑,偶尔会在碗沿轻轻的蔑一口,记的那次回家的路程长了,蔑的次数也就多了,一大碗扁肉只剩下半碗了。只能来个苦肉计说是半路不小心倒了。现在工作了天天买扁肉当早饭,可就是没有当初的那钟的味道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