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始兴客家围屋民俗文化考察

家乡区县: 韶关市始兴县

在韶关市始兴县大山深处,在一片田园风光秀色中,耸立着大大小小200多座合围而建,自成体系的建筑物。这些特异的建筑物叫围屋,在当地民间按其形状叫大围、小围和怪围等。在粤北韶关大地上,这显得很特别,别的地方显见这种建筑物。走进围屋,除了感受到它的雄伟古朴之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处处体现初浓厚的文化氛围。围屋,到底是怎么形成发展的,其与聚居于此的人们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建筑物与文化又有着怎么样的内在联系,使笔者产生了浓厚的考察兴趣。
一、 始兴客家围屋考察。
1、始兴客家围屋的渊源和发展。
建县于公元263年(三国吴永安六年)的始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人聚居之地。秦汉以来,不断有中原人士迁徙到此,当今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在明清时期从福建、江西和广东梅州等地迁徙而来的。据考证,围楼得以兴建的缘由,是各地几经辗转迁徙至此的客家先民,在立足生根后,为避免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防范山贼和土匪抢劫财产,而生发必须建造坚固住房、大家族聚居以自保平安的念头。始兴围楼就这样应“念”而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越建越多、越建越大,款式也五花八门,遂成为当地民居的一大特色。始兴围楼的大批兴建是在清朝咸丰年后,至今仍保留有200多座。
始兴围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坭墙围、坭砖围、青砖围和卵石围;有正方形、长方形、回字形、椭圆形、器字形、凹形和凸形;他们的顶部形状有一字形、人字形、锅耳形和顶中突起的……真是一跨入这围楼天地,就令人眼花缭乱。
围楼一般为五至三层,里面多有水井、厕所及采光通风的天井。每座围楼的四角及墙面均留有形态各异的瞭望孔和射击孔,只设一个大门(极少两个或更多),大门门框选用坚实硬朗的长条麻石或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且装有铁板门、铁栅门、铁皮木门、木板门等好几道门次第防护,坚固牢靠可想而知。
始兴人说,没看过大围、小围、怪围和名围,就不能算见识过始兴围楼。
那么,当地的围楼与围屋有什么特点?
梅县人的客家围屋是围拢屋,江西客家人的围屋是土围楼,福建客家人是圆形的客家大围。始兴的客家围是方形的。为什么是四方形的呢?是造屋的客家人的风水理念而来的。方方正正,就是平平安安,还有就是体现客家人的正正派派做人的作风。
这200座左右保存完好的客家围。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客家大围最具代表性,这是一座承载着一个家族梦幻的百年古围,她集民俗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人类(生存)学于一身,是研究粤北客家文化的一部珍贵史料,被誉为“岭南第一围”。
满堂客家大围座落在隘子镇满堂村,站在满堂村背后的马尾狮山上,满堂客家大围之全景尽收眼底。大围座落在石下河与黄水河两溪交汇处的河滩坝上,整体呈长方形,中间高两头低,极像一艘古时的官船泊在水边。用堪舆明师的话说,这是“水涨船高、永不败落”的风水格局。大围正门的前方是一马平川的粮田,远处的案山层叠有序,飘渺处,显出云蒸霞蔚、紫气升腾,蔚然壮观。
旅居始兴的客家人,他们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遭遇了无数的兵匪贼乱,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保障生命财产,必须修筑坚固的保垒。于是,始兴独有的围楼建筑便悄然兴起。早期修建的围楼简单、粗糙(受财力限制),越到后期,其围楼越见精工、考究、坚固,实用性强。
满堂大围是当地富豪官乾荣的私宅,始建于道光十三年春(公元1833年),历时28年才完成这一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浩繁工程。整座建筑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屋包围、围包屋”的“回”字形布局。大围里有12个院、9个厅、6个天井以及平房、楼房、炮角楼等共777间,并配有马厩、水动碾坊等生活设施。整个围有高大厚实的围墙环绕,门前还有一块宽大的门坪。中心围外层与里层之间有用河卵石铺砌各种图案地面的院子。里层的主体高三层,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炮楼式建筑。居中为花岗岩条石券顶正门,门有铁、木门闩个一套,门顶端有一蓄水池并设机关既防强攻又防火攻,围楼底层墙厚达4米,二楼以上墙厚1米。用水磨青砖,四角用花岗条石包砌。里层内间有4米宽的回形走廊。上新屋和下新屋是中心围建成后逐年所建。
为了有效防御当时猖獗的盗贼兵匪,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围墙基厚达2.4-8.2米,全部用卵石垒砌,叠角放花岗岩石条。墙体上布满了用各种铁皮包裹,并有铁扛横顶,若遇盗贼侵扰,把大门一关,围楼便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水池内盛满的水便会倾泻而下,将火熄灭。
传说当年为确保砖块规格统一、六面平整,官氏请人用生铁铸造了一批打砖用的砖架(当地是木板做的)以保砖坯不走样。青砖出窑后还增加一道手工打磨工序并规定每个工人每天只准磨三块,每块磨足3个时辰,超额者要罚。有个手脚勤快的农民多干活还会受罚,第一天就磨了5块砖,结果多出的两块罚了2天的工钱。齐整的青砖保证了墙体的质量。上世纪60年代,全县民兵在满堂大围搞集训,当年参加集训的老张说,他晚上挂蚊帐时看到无法在砖上钉钉子,就想在砖缝里找到突破口,没想到缝中的沙灰比砖还硬。原来当年砌墙用的石灰浆中加入了极粘的糯米浆。
尽管大围曾遭遇太平天国兵马和日本鬼子的围攻,但他们除了在外墙上留下些许痕迹外,大围的主体建筑依旧巍然屹立,固若金汤。
这座巨大的围楼据说是是用九层松木交叉作地基垫层建起来的。在经历了170多年风雨沧桑的今天,那高大的墙体竟未见一处自然下沉开裂痕迹,这实在是民间建筑之一绝!
2、始兴客家围屋的民俗特征。
走进中心围的重重大门,在回字形的建筑中穿行,那厚重古朴的灰黑色青砖墙壁,隐隐透出他们的祖先——岭南的异乡人,漂泊异乡的自我保护心态,这也正是古围让人感受到其中之压力的根源所在。
在古围里信步行走,脚下踏着的都是用精选过的河卵石铺筑出来的路面,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谷穗等各种图案,显得典雅别致。据说选河卵石还挺复杂的,每一场景、每一层次的石料,其大小粗细各不相同,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竹筒筛选,卵石朝上的一面还须打磨光滑。这样精工铺就的卵石花纹图案,正体现出了客家先民的匠心灵巧,简直让人找不到赞美之词——面对这精美、厚实的图案,再华丽的词章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纵观整座古围,其建筑用料都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六面打磨,显得光滑规整。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显得坚实、沉稳、大方。
大围内有九厅、十二院、二十八天井,大小房舍共777间。分设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粮仓水井、大院、祠堂、议事厅等,俨然一个小国。其实,民居建筑就是民俗文化的浓缩,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也反过来影响着居住于其内的人。细看这满堂大围,无论是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布局,抑或是祠堂的设置、按辈分而定的住房格局,这些都处处融入了方位观念、次序观念、等级观念和宗族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家族结构形态的特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大围的建筑设计中,处处渗透着“7”这个数字。只要是晴朗的天气,站在大围门口就可望见远处层次清晰的七重案山。上新围的门户设置、安放都与众不同:从上新围大门直往里望,可见七道门槛一气连通;上新围后面的两边侧角,各有一处是一门通七门的奇特设置,且七门之间集于2—3平方米的空间范围。这种设置,据考是用于暗喻人生道路的七处关口。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若将每十年划为一段,则人生七十年可划为七段,每一段又看作是人生的一处关口、一道门槛。一个人无论是仕、农、工、商,都要门门通、路路通,这样才不会走入死门,不会走上绝路。此外,还有窗户的七根竖子,檐廊上用河卵石铺设的七种图案(牡丹、莲花、桂花、梅花、兰花、菊花、谷穗),整座大围有777间厅房。凡此种种,均源于“7”在道教文化中为吉祥数字,而围主官乾荣又十分敬仰道教文化
别处还有“四季平安”井,“五子登科”井,“百子千孙”井,最奇特的要数那“天圆地方”井了。传说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比地大,天遮着地,因此把井台架做成正方形的,而井台架四周的坪又铺成圆形。其实,每口井的建造、命名,都暗含着旅居他乡的客家人的美好愿望。

Thegoblin(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