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历代州、郡、路、府、道、专区的治所,曾是广东南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高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解放前,高州的城市发展十分缓慢,高州城区只有1.2平方公里,城区主要是环城路以内部分,中山路(也叫大街)、解放路(也叫十字街)是主要的商业街,其余的都是小街、小巷,统称为九街十二巷。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高州旧城区的一些状况看到高州过去的繁荣,如中山路的骑楼、中山纪念堂、潘州公园、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鼎足三塔、冼太庙、观山、南宫岭等建筑物,都可以代表高州城的过去,成为历史的沉淀物。
建国以来,高州城区的面貌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州城从一个古老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充满现代气息的中等城市。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89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作出开发城南新区的决定,以府前路为中轴线,开发新街道,1993年城南已经初具规模,短短的4年,城区面积就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13平方公里,这是我市城市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1993年12月,高州县撒县设市,撒县设市后,我市邀请中国城市规划科学研究院编制了《高州市1993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156平方公里,目前,我市以城南区为中心,东向山美,南向石仔岭,西向西岸,北向北江全方位开发,已经建成的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比解放初期扩大了20倍,据老大人回忆,解放初,曾经只有几千人口的城区,晚上漆黑一片,没有灯光,更没有街灯,商铺早早就关门,居民不敢出街。如今,城区人口已经突破30万,晚上的高州城游人如织,霓虹灯闪烁、灯火光明,热闹非凡。解放初,高州城的街道大都是砂石路,仅有几条硬底化的街道,最宽的只有12米,据原高州建委主任梁鹏年(已退休)介绍:高州城区最小的巷叫镬耳巷,镬耳巷因为其细小,状如一只镬头耳那样,也比较小,故有这个称谓。还有一个叫簕秙巷,它位于城南,这条巷由于短小而又聚集有许多低矮的民居,所以比喻为簕秙巷。解放以来高城先后建设了府前、高凉路、文明路、光明路、沿江路、高州大道等城市的骨干道路。最宽的高州大道宽达100米,大街小巷都铺设了硬底化,解放初,城区楼房大都是砖木结构,只有两三层高。
上世纪七十代,位于淦江桥头的五层大楼(即高州旅社),是高州的最高楼。进入九十年代,高州的城市建设又有了质的飞跃,九层高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耸立在中山路中段(现在的市府对面),该幢大厦集商场、餐饮、旅业等为一体,是当时的多功能建筑,装有上落电梯,为当时粤西最高的、最讲究的商业建筑物之一,落成之日,高州万人空巷,连带附近的电白、化州、茂名的群众都慕名而来,一睹其尊容。如今,城区高楼林立,楼房越建越高,而且装修也越来越漂亮。金威公司经理宋召琴,原来是四川人,1988年来到高州长坡镇,与当地一青年结婚。嫁到长坡后开始经商,于1993年,因业务拓展来到高州城南经商,办起了公司,1999年底在城南公园路建起了一幢七层高的大楼,户口也转到了高城,成为地地道道的高州人。据她回忆,她88年从四川来到高州,刚来高州时,看到位于城南的一带还是很荒凉和偏僻的,进入九十年代后,城区建设迅猛发展,各业兴旺,城南成为投资置业的宝地。她这幢大楼是就1999年购地建设起来的。现在在高州城区,象宋召琴这样建有私人楼房的人比比谐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居住的质量,更加舍得花钱在住的方面的投资,从过去的无房、租房到现在的自己建有楼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二十多年来,高州城区建设如火如茶,目前,城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比解放初增加了10多倍,也远远超过了全国人均居住水平。经过五十五年的建设发展,高州城区的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医院(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学校(高州中学高中部)、车站(城东车站)、市场(城南、东方市场)、商场(百乐城、佳惠、金港湾)、旅业(百乐城、高州大酒店)、体育场(市委广场、大球场)、图书馆(新高州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成为高州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五十五年今非昔比,五十五年铸造辉煌,今天的高州城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朝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继续阔步向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