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声中的快乐
花儿也称“漫花”,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妇孺皆知的民间艺术,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言志,无论在关山牧场、山林溪涧,还是在沟沟峁峁、田间地头,随处都可以听到漫花声。虽然,唱花儿者可能是摇动鞭儿的牧人、追求爱情的情侣、饱经世事的沧桑老人、远行路上的过客、或是辛勤劳作的农民,也许他连字都不识,但是他们却能用或热情奔放、或苍凉悲怆、或委婉含蓄的花儿,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是花儿的魅力。
记者调查,这里回族群众喜爱的花儿有三种:关山花儿以从事农村劳动和生活中的青年男女情歌为主,有《拔胡麻》等;脚户花儿多数为古代旅途中的骡马队所唱,是关中西出口外,北上宁夏的“脚户”、山客子和背夹子客(小商贩和收皮毛人)在长途跋涉的枯燥旅途中创作,如《骡子带马的铃》等,这些花儿源出多派、腔调多样;麦客子花儿,多是往来关中的“麦客子”告别家人后赶麦场、割麦的艰苦生活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歌,如《旋黄虫叫唤着催人里》等,这些花儿更是南腔北调,似陕北的信天游、眉户调,甚至还有婉婉腔的缠绵婉约唱腔、皮影腔调的干净利落和高亢激昂。张家川花儿属“泾渭花儿”系列,其唱腔的如天籁之声,令人叫绝。
民俗文化的见证
天水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89%。天水回族究竟有什么的特色文化?
11月4日下午,刚刚做完晡礼仪式的天水台子清真寺教长马尔利,回到自己的住所放下翻着的经文,接受记者采访。今年42岁的马教长出生在甘肃广河县,12岁开始学习伊斯兰宗教文化。去年7月到台子清真寺时,已经是他任教的第五个清真寺。记者向他请教更多天水回族文化时,他说,“要把天水回族文化说清楚,非吴钰莫属!”
记者多方打听,终于在某小区见到吴钰先生。今年75岁的吴钰精神焕发,15年前从市人大政法民族工委、建委领导岗位退休后,刻苦研究天水回族历史,3年写成《天水回族史略》一书,从天水回族的源流、变迁与与现状开始,把天水回族文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整理。
吴老边品茶边与记者交谈,他说,回族有五个特点,即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和自死物与血液;禁止棺木火化而实行土葬;回族男女与非穆斯林民族通婚时须共同信仰伊斯兰教才可结为伴侣;大分散和小聚居等。天水回族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元之间,发展于明、清两代,兴盛于当代。
天水回族风俗习惯整体上说与甘肃回族风俗一致。但是,随着地域特色、时代发展和变化,有新的特点。饮食方面,天水回族仍然以五谷杂粮为主,以饮清洁之水为习惯。逢喜庆节日,一般每个家庭要做“油香”、“馓子”和“花子”等油煎食品;在服饰上,一是女戴盖头,男戴号帽。盖头有三种,老年为白色、中年为黑色、未婚青年戴绿色,并以丝绸和细纱面料为尚。男帽一是黑、白平顶圆帽,一是黑、白六角帽。戴前者的较为普遍,后者主要为哲赫忍耶门宦所戴。二是老年男性喜欢穿黑色或灰色长衫(有对襟和左襟)等。
张家川县惠文辉介绍,目前,张家川回族小吃有醋粉、羊羔肉和清真碎面、锅盔等。还有手抓羊肉、清炖羊肉、羊肉泡馍等。面食有麻花(俗称麻糖),荞面馍馍、巴巴、玉米面碗馍等。
短短几天,记者采访到的这些文化还不足以说明全貌,而22万多勤劳勇敢的天水回族人民的特色文化还等着你我他去继续书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