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风情之剪鬃仪式
裕固族在马驹满周岁第一次剪鬃时举行的隆重仪式,表示马驹已经长大。畜牧业在裕固族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对牲畜爱护有加,尤其对马驹视同掌上明珠,马匹是其财富的象征。当马驹满周岁进行第一次剪鬃时,要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该仪式内容主要包括:选定剪鬃的日子,一般在农历四月十一日,请来亲朋好友,为给马驹剪鬃做准备工作。在正式剪鬃前,用炒面疙瘩在盘里垒成一个5-7层的小塔,并在小塔上浇注酥油,象征着既有中心也有四面八方。在剪刀上系上哈达。准备工作完备后,将马驹牵来,请既会剪鬃又能歌唱的人手拿剪刀,一边唱者《剪鬃歌》,一边在马驹的鬃毛上抹酥油,只剪下一缕马鬃奉献给神。其他客人也要边唱歌边剪鬃。主人将剪下的马鬃收藏起来作为纪念。《剪鬃歌》词的大意是: 你的鬃毛如油一样光亮,你的体格似山一样雄壮; 高山峻岭是称生活的草场,河流是你饮水的地方。 你的眼睛如闪闪的明珠,能辨别千里以外的方向; 你的耳朵像尖尖的芦苇,能听见四面八方的声响。 你刚劲有力的四蹄,飞奔在辽阔的草原上; 你剽悍骏美的身躯,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歌声动听悠扬,吸引着行人和邻居前来观看剪鬃仪式。剪鬃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盛情款待客人。客人畅怀痛饮,借酒助兴,向主人道吉祥如意的贺词,称赞主人有如此的骏马,将来一定会骡马成群,牛羊满圈。然后主人骑上刚刚剪过鬃毛的马驹在草原上奔跑,表示马驹已经长大;经过帐房时,都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和良好祝愿。
人面柄首青铜匕_民俗民风
在甘肃省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中,有一件青铜匕。别看它只有14.3厘米长、2.2厘米宽,而且锈迹斑斑,看似甚不起眼,但它在文博界却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原因即在于其史前文化属性和独特的纹饰。匕身片状,平直,握手处较窄,无明显柄部,向下渐宽,底端收分作弧形,呈长舌状。上部为一圆形浮雕人面:双目圆睁,两耳外耸(一耳断佚),鼻梁高直贯伸至发际,厚唇突出而微张,轮廓分明,表情神秘。 匕是中国古代习用的一种食器,其历史可能比筷子还要早,功用是自盛器中拨取食物。郑玄注《仪礼》即云:“匕所以匕黍稷。”“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知不论粒状饭食还是肉类食物,均须用匕挹拨。最原始的匕是用木片或兽骨刮磨而成的,后来才有了青铜匕。青铜匕兼有后世匙子和刀子的性能,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强化其割、刺作用,磨出刃部,增厚柄部,演变为短刀类武器,即所谓“匕首”;强化其挹取、掏拨作用,加长柄部,前端凹扩为桃叶形,遂成专用的勺类食器。这后一种匕,在考古发现中常与鼎、鬲等容器共出。早期青铜匕仿自木、骨匕,故呈平直的扁条形,匕身与柄无分明界限,正如此匕所显示的。此匕最引人瞩目之处是其柄首的人面装饰,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造型设计,以前的同类器物上还未曾出现过,被视为我国青铜工艺史上最早的人面雕像之一。 此匕采集自甘肃省广河县,而广河县又是极有影响的齐家文化命名地齐家坪所在区域,所以一直被误说为齐家文化遗物。一些介绍珍贵文物的书籍、图录,也把它列入齐家文化属内,以至于有知名学者在论著中,将之作为齐家文化青铜工艺代表性器物加以引述。不久前,蒙甘肃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郑重相告,业已查明,此匕实乃辛店文化遗存。笔者愿在此公开予以澄清,以免讹讹相袭,贻误学界。 辛店文化是甘肃境内地域性史前文化类型之一,辛店文化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畜牧业也居重要地位。青铜冶铸虽已颇具规模,但仍以生产刀、矛、锥、匕、凿、环、扣等小件工具、武器及饰品为主,尚未进入能制作大型容器的工艺阶段。这件匕的形制,与商、周时代北方草原文化流行的柳叶形青铜短剑近似,其人面柄首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文化短剑喜用的动物头柄首和铃首,因此也有学者把它看作草原青铜文化短剑体系内的器物。然而,细审此匕的造型,匕身无锋无刃,不具备明显的刺、割功能;柄部也不合乎短剑类器物手握着力点的需要,只适于轻握剔拨的动作;而且,匕的背部中间有一桥形纽,显然是为随处系挂而设,这和可用作防身武器的短剑、短刀佩带方式完全不同。剑、刀因有利刃尖锋,须防自伤,故通常是有鞘的;为能随时快速取用,大都将鞘固定在腰带上,故鞘上有贯带之扣,而剑、刀本身是决不设纽的。匕则不同,作为食器,它可以挂佩在身上,也可以系悬在别的地方,所以只在器身上配置一小纽即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主张不宜视此物为短剑或短刀,还是把它定性为食器匕较为妥当。
甘肃民间风情之“戴头”
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的婚姻风尚,即结婚典礼举行第二天女子必经的仪式。这一天,将第一副用珊瑚、玛淄、海贝等装饰物制成的宽约5寸、长约3尺的头面系在待嫁女子的发辫上。头面是裕因族妇女系于发辫的装饰品。头面一般分为3条,每条重达3-3.5公斤。头面用长条型硬板布牌制成,每条分为4段,每段之间用铜环连接,每段图案不同,珍贵的装饰品由彩色丝线镶嵌、编织而成。其发辫梳为3条,左右发辫由耳后垂于胸前,另外一条垂于背后。戴头面时,请来专门的歌手在一旁唱《婚礼歌》,即《戴头面歌》,歌词大意是: 啊咾唉! 启明星儿出来了,新娘应该梳头了。 东方朝霞升起了,新娘该戴头面了。 啊咾唉: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 像丝线一样光亮,像流水一样柔软。 啊咾唉! 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是慈详的母亲在灯下绣成; 新娘载上多么漂亮,好像一架六叉的鹿茸。 啊咾唉! 穿上这件绣花的袍子,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 载上这项带穗的毡帽,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儿。 啊咾唉: 送亲的队伍就要出发,送亲的马队浩浩荡荡, 扬起的灰尘遮天盖地,把新娘送到婆家门上。 唱过《戴头面歌》之后,则由新娘的舅舅、客人与代表新娘的歌手对唱,歌词大意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新娘即将离开娘家心情的劝解和安慰等。边唱送别歌,边由东家给送亲的主要客人敬上“上马盅”酒,伴娘将新娘扶持到马背或驼背上,并由新娘的姐、妹或嫂一人陪同新娘骑一匹马或一峰骆驼。戴头的当天或次日由女方的亲朋好友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新娘戴头的时间和系头面的人(均为妇女),都要请喇嘛算势而定,一般是在清晨进行。
甘肃的民间风俗--高跷
秧歌由古代的“村田乐”演变而来,它是表现农业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有浓厚的乡土味。传说宋代的城市中,各行各业行会组织和农村的“同乐会”,都有自己的民间舞队,每逢灯节,就在街头巷尾表演“秧歌”“跑旱船”“竹马儿”等节目,这种活动已成为民俗,至今仍在我国城乡流传。 高跷多在秧歌、旱船、竹马儿表演后出现,还配有一些丑角,扮相丑陋怪涎,表演滑稽幽默,以嬉笑逗乐,插科打诨表现角色性格,制造节日欢乐气氛。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高跷(高者一米多,低者三四十厘米)按照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套路,或行或走,或演或唱,给人一种动的艺术享受。高跷历史悠久,远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列御寇写的《列子。说符》中就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它的表演艺术后来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艺术结构也臻完善,成了庙会佳节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高跷不拘形式,花样繁多。从创始于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张掖农村各村、寨、堡秧歌来看,在表演队形上有大小篱笆,巡回插花,蒜瓣子等。在表演技巧上,集体技巧有“堆山子”、“拉骆驼”“叠罗汉”,个人技巧上有背剑“张翁背张婆”“蝎子爬”等。高挠中的丑角,虽是秧歌集体舞队的附属部分,但却表现着有趣的民间传说,折射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情趣。譬如常见的丑角蛮婆蛮汉和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稀妮翠,就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造福大众,驱疫逐邪者的赞美及对通情达理,与人为善者的讴歌。在秧歌表演中,蛮婆戴黑水沙网子,示其豪侠不凡;两耳挂孔辣椒,示其双喜临门;她穿宽袖白布衫,貌似大肚女人,示其有儿有女,她左手握面杖,表示镇邪气;右手拿羽扇,表示驱臭气,干干净净过春节。蛮婆的整体装扮,含有福禄寿喜的寓意。丑角的表演大多不受秧歌节奏制约,自由穿插于秧歌队列的前后即兴作戏,调情逗趣,引入发笑。使秧歌表演气氛更加热烈。欢欢喜喜迎新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