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情
春节 俗称“过年”。旧时,农历腊月十七日即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民间为掸尘佳日,家家户户以竹枝扎成长帚,扫除屋内灰尘。谚云:“七掸金、八掸银、九、十掸灰尘”。腊月二十三日为“送灶(神)”日,家家在灶台前摆设供品,烧香、焚化“疏文”(旧时和尚、道士送的木刻或纸张书写的迷信色彩文字)送灶神,并贴对联,上书“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下旬,家家忙着备办过年食品。农家忙着熬糖、做糖(以炒米、花生、芝麻和熬制的饴糖为原料做成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等)、蒸年糕、蒸团子、杀过年猪、做豆腐、做新衣,上街“打年货”(购物),节日气氛浓厚。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日,俗称“三十晚上”。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都要赶在这一天返归故里,和亲人团聚。除夕的下午,家家张贴年画、对联,传统对联大门联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建国后有“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近年又有“和睦家庭人长寿,勤劳门第富有余”等代表性对联。传统后门对联有“前程远大,后地宽宏牲畜棚贴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联,大门楣上、堂上、灶台上倒贴着大“福”字,意为“福到”。吃“年饭”前(三十晚上晚餐)旧俗为先祭祀祖先,后聚餐。年饭菜肴丰富,全家欢聚,其乐融融。菜肴中,家家有一碗红烧整鲢鱼,但不得食。取谐音,谓“年年有余”。饭后,长辈给晚辈包“压岁钱”。入夜,家主先“接灶(神)”。堂前、房内皆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尽情玩乐“守岁”(近年来,家家喜围聚电视机前看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节目),等待新年到来。
半夜子时一过,家家开始接年,开财门(大门),迎财神,鞭炮、双响不绝于耳。城镇商户、店家纷纷前往财神庙敬香,祈求一年财运亨通(俗称“出行”),家长带领子孙到祠堂、家庙烧香敬祖先。初一早上,拜年活动开始,亲友之间、邻居之间互祝吉祥,让座奉茶。长辈给晚辈包“百岁钱”。吃挂面、“元宝”(五香蛋)等食品。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旧俗很多,如:忌讳说不吉利话,如“生病”、“要死了”等词语和打碎碗等器物和哭等认为不吉利的事;三天年不往外倒垃圾(谓财气不外流);妇女过了正月初七动针线。
民间还相传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天气可预测一年的人畜兴旺、年成好坏。天晴则吉利、阴雨为晦。晴日主兆的顺序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种、十收。
正月初四,玩灯开始,谓“起灯”,上门玩谓“送灯”。灯会首事为求“关照”,必先送灯到士绅、帮会等头面人物家门前。
正月初七谓“上七” (又称“小年”)。商户、店家一般过了“上七”即开市营业。远道回家探亲者,多于“上七”过后返程。
新年至农历二月初二日(“龙抬头”日),民间流行吃“春酒”,亲友、邻居、同事皆互相礼请,热闹非凡。
解放后,迷信活动废止。吃年饭、拜年、吃春酒等习俗仍沿旧。春节期间,城乡各单位、厂、矿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有团拜会、拥军优属活动、慰问五保老人、各类文娱活动及体育竞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民间俗称“过小年”。还流传民谚云:“正月十五大似年,婆婆要拜媳妇年”。意指旧时的儿媳为家务终年忙碌,此日可休息一天,上街看灯。举办灯会的乡村称此日为“灯节”,十六日为“圆灯节”。灯节这一天,龙灯、马灯、狮子灯、罗汉灯等各种花灯及“旱地行舟”“踩高跷”,全部穿乡入镇出玩。圆灯节收灯,如遇年成好,大丰收,灯会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收灯。民间在这天接亲友、甥婿来家看灯,并以糯米粉搓制的内装芝麻糖馅的“元宵”(即“汤圆”)招待。城关地区及小集镇,早上吃以糯米粉搓制的内装芝麻糖馅的油炸“元宵”,早点摊上“元宵”生意兴隆,应接不暇。节俭人家存有的过年待客菜肴,都于此日悉数端出,用以招待亲友、宾客。解放后,接甥婿、亲友看灯习俗渐被淡化。
清明节 清晨,折柳枝插于门头,谓可除晦避灾。早饭后,家家前往先人茔地扫墓,烧纸、“标钱”(用白纸剪成长串圆钱状以树枝挂插于坟头之上),立碑。亦有备办酒菜祭品在坟前祭祀的。如坟头上未见“标钱”的,则被视为此坟已无后代看待。
农村建有宗祠的,由族长带领族人到供奉祖宗的神龛前进行公祭,祭后聚议宗族有关事务,俗称“做清明”。民国中期后,“做清明”有2~3年1次的。解放后,“做清明”宗族祭祀活动少见。进入80年代后,宗教祭祀活动消失。解放后,扫墓活动仍沿旧。“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烧纸、“标钱”被禁止,进入80年代后,渐行恢复。中、小学校及机关、单位组织青少年春游、祭扫革命烈士墓,敬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节前各家皆购买艾、菖蒲栽于盆中,置于大门旁,亦有靠置门旁,留待节日午时砍却,砍却后的艾、菖蒲晒干后贮藏备用。民间相传,其干燥茎、叶加水煮沸后,用水熏洗身体,可祛风寒湿气、杀菌止痒等功效。屋内张贴《天师符》,悬挂钟馗神像图,驱邪避妖。节日早晨,吃粽子、绿豆糕、夏饼等食品。中午饭菜丰盛。饭前,摘艾叶数片醮雄黄酒(以雄黄调酒)遍洒房内各个角落(祛除毒虫侵咬),并在小孩额头上书一“王”字。小孩分吃灶膛内烧熟的大蒜子,怀揣1枚熟咸鸭蛋捂肚子(谓以后肚子不疼)。午餐习俗有“三黄”,即饮雄黄酒、吃黄鳝、黄瓜,以及咸鸭蛋和苋菜等时令新鲜蔬菜。
儿童、妇女节日穿的绣花新鞋的图案以“五毒”为主题(老虎、蜈蚣、壁虎、四脚蛇、三脚蟾)。心灵手巧的妇女还以布衬底,外镶桃叶捏就的圆羽状边,用各色丝线绣成的胸饰“老虎”挂在儿童胸前。还有的以蚕茧和布料为基础的卧老虎别在儿童肩上(以上均意在以毒攻毒)。
早年,圩区沿河各乡镇和县城有划龙船竞赛活动。民国时期,县城多由本县客籍同乡会(馆)首事共同主办,赛区多选在漳河的上至马滩,下至龙会桥北的一段河面上。剧场上演《白蛇传》传统戏剧。
解放后,门前置放艾和菖蒲,吃应时糕点,午餐酒菜有“三黄”等习俗沿旧。“文化大革命”前,县城每年有划龙船竞赛活动,嗣后,曾一度禁止,后又因河床淤积水浅而中断。近年来,圩区奎潭湖等地又有划龙船竞赛活动。
六月六 民谚云:“六月六,晒龙袍”。农历六月初六日若为晴天,家家户户皆倾箱倒柜将衣、被置太阳下曝晒,谓“晒霉”。同时,农村早稻的早熟品种已成熟,家家都以这一天吃新米饭为快事。故习俗又有“六月六”“吃新”。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古名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或“鬼节”。旧时,各家此日以新米煮饭祭祖,或到坟地烧纸,挑土培坟。农村大姓村落、市镇富商还在此日请和尚、道士做“盂兰会”法事,泼洒稀粥,超度赈济孤鬼,俗称“赈孤”。入夜,在水上点放纸扎的荷花灯,俗称“放焰口”,以超度溺死孤魂。如值闰年,上演《目连戏》。需移坟、葬柩,拣取尸骨(俗称“拣精”) 易地安葬者,多在此日进行。
解放后,挑坟、拣精、迁葬等习俗多改在冬至日进行。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历有中秋赏月习俗。亲朋好友,相互馈赠月饼 、菱藕、梨、栗、石榴、仔公鸡等礼物,庆祝佳节,外出者也多在节日前赶回家中团聚。节日正餐中板栗烧仔公鸡、冷盘蜜饯藕为家家喜吃传统菜肴。黄昏以后,各家门前设有香案或供桌,上陈月饼、梨、菱、藕、石榴等供品,月上时刻,皆点香、烛、放鞭炮,祭祀月神。祭后,家人欢聚品尝食品,聊天赏月。农村在此夕中夜时,常有喜爱热闹的青少年,三五一伙,乘月夜潜往园地里偷摘瓜果,谓“摸秋”。偷摘南瓜,戏赠新妇,谓“送子”。“南”、“男”同音,寓意祝愿生育男孩,以此逗趣。解放后,“祭月神”“摸秋”习俗消失。
冬至节 农历十一月的“冬至”,历为祭祀祖先的祭日,大姓宗族,由族长带领族人到宗祠团祭,民家各户皆各自往先人茔地挑土培坟、立碑、祭祀。民国初年,宗祠族人在团祭后,对族人中家境贫寒的求学者进行课试(后改为会商议定),对成绩优异的从丰补助“膏火费”(旧时族中资助教育的经费,来源于族中公有田中的“膏火田”收入)。以此培养族人入仕。旧时,有厝棺待葬的、移坟并墓的、“拣精”易地安葬的也于此日进行和祭祀。集镇上常有叫卖荞麦粑粑的,相传食之可下猪毛。解放后,宗族团祭消失,叫卖荞麦粑粑的少见。挑坟、立碑、葬棺、骨,祭祀活动仍沿其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