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雷剧--发展

家乡区县: 湛江市雷州市

雷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一)“对唱班”——“姑娘歌班”阶段

据记载,雷州市白河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歌馆”,供歌手住宿。次后,著名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并开始组合“对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姑娘歌班”。即便如此,由于专业性,集中性不强,所以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是的专业演出。在这一时期,不管是“对唱班”还是“姑娘歌班”,其表现形式均以唱为主,配以简单的舞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的形式。(姑娘歌班作为雷州半岛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二)“雷歌班”阶段

到了清康熙年间,不仅“姑娘歌班”演出“劝世”,农村的业余爱好者在农闲之时邀集起来,凑成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雷歌班”。(雷歌班这一称谓作为口语保留至今。)这一时期的雷剧文化,除对唱外,动作表演性逐渐增多。但雷州歌的完全变为戏曲的形式,却是在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演出之后。雷剧艺人纷纷向大戏学习,然后把他们的表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吸收进来。这大大的增强了雷州歌表演的观赏性,为后来向雷剧飞跃奠定了基础,是雷剧文化发展史上极具分量的一笔。

(三)“雷剧团”阶段

解放后是雷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雷剧文化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些创新和改革的成果,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得到了巩固和稳定。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正式更名雷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雷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迄今为止,虽然正式的演出场所只有七家,但全市有超过420个的演出点分布在各个村、镇,几乎每条自然村都有固定的演出台。湛江市区以及所属雷州、徐闻、遂溪等县市,有5个专业雷剧团,业余雷剧团则遍布整个雷州半岛,仅雷州城乡就达130多个之多。他们每团每年最少演出150场,最多280场,全年雷剧共计演出10000多场。近年来,本地创作的雷剧《陈瑸放犯》、《抓阉村长》曾赴省城广州和首都北京演出,登上了大雅之堂并深受好评。而雷剧著名演员,湛江实验雷剧团团长林奋获得戏剧梅花奖,更是中国戏剧界对雷剧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鼓舞。雷剧文化也因此一度达到了鼎盛。近年,《雨仔落泱泱》在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上获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舞美二等奖;主演何冬娟获表演一等奖和十大新秀奖.创下雷剧获省艺术节奖项新高.特别是县级剧团获大奖创省艺术节新河。

he何(2014-10-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