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鼓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 、河北梆 子等 戏曲、 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 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胫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集聚天地之灵气于一身的沾化冬枣,恰如这一方水土哺育的敦庞厚朴、勤劳聪慧的沾化人民。上千年来,人与枣一起繁衍生息、患难与共、绵绵情深,形成了意蕴悠长的冬枣文化。当地有关沾化冬枣的奇闻逸事、诗歌词赋、童谣民谚俯拾皆是、处处可闻,尤其是植根于民俗风情之中的冬枣文化异常浓郁芬芳。
饮食-旧时,素以高粱(或玉米)与大豆的混合面蒸饼子、窝头为主食,歉收年月常以谷子代替高粱、玉米。每餐伴有高粱(或玉米)面粥或菜汤,很少有小米饭。农忙三餐,闲时两餐。富者粗粮细作,穷人掺糠加菜蒸成“谷楂”(弄成圆团一掰为二)、“芑馏”(圆球形),间以粗粮面包菜面子(西部叫“团子”)作调剂。蔬菜以自种自食为主。夏秋间,豆角、南瓜为主,黄瓜、茄子为辅。寒冬季节,白菜、萝卜、豆腐即为佳肴。当地居民喜吃咸、辣,盐渍萝卜和虾酱是常备菜,秋冬喜吃大葱,夏季喜吃大蒜。总览全年饮食,腊月、正月好于平时,农忙好于农闲,麦收多吃面食。招待客人来不及买馒头就包水饺、烙饼、擀面条,只备烟、茶,很少有酒。婚嫁筵席却大讲排场,每席菜肴最少有三大件、六碗、四碟。会亲家、请媒人更为丰盛,宾至,先布好“压桌碟”,有糕点、香茶,供寒暄品茗,然后,上酒上菜,讲求三道饭,饮酒攀谈三四小时之久。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家家推磨捣碾,称鱼买肉,置办供品,购买年货;村村组织文娱队伍, 学习排练;店铺结算清理欠帐,民间所有财物借贷各作归还;富人逼债,穷人躲债,直到大年三十。待到正月初一,逼债者停,逃债者归,故春节又称“年关”。
元宵节-即上元节。民间叫“正月十五”。主要的活动是灯展和烟花。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三晚。儿童们先提灯照遍自己院子的角角落落,然后走上街巷,
划旱船成簇成群,忽集忽散。县境西部有放“铁窝头”的习惯。用生铁铸一空心窝头,尖上留一小孔,座部的针孔插一导火线,由底部装入花药,密闭压牢,点燃后从尖上的小孔喷放黄蓝色火花,持续良久。有的老年以棉油拌合糠皮,一堆堆放于村头路口点燃,曰“放路灯”。春节期间,各村都有扮玩艺的习惯。秧歌、旱船、高跷、龙灯、耍狮子、斗罗汉……千姿百态。元宵节村与村互与联欢,热闹非常。县城附近村庄,多到城内献艺。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内商家于各路口扎起过街灯棚,挂满各式彩灯,献艺队伍至此,则以爆竹拦截,敦请耍出套路,活动至深夜不停。日军侵占时,人心惶惶,灯会停止。解放后,农民情绪高涨,文娱活动异常活跃,不但恢复以前的所有玩艺,还增添“扭秧歌”、“小戏”等新形式新内容。1958年以后,文娱活动转入低潮。“文革”期间,一切传统文娱活动,都被视为“牛鬼蛇神”,不准演出。
填仓日:农民于新春之始,满怀丰收希望,于正月二十五日清晨,在院子里或大门口用草木灰撒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圆圈,名为“打囤”。然后分别在圈内放置少许五谷杂粮,象征各种作物都囤尖仓满。此俗于农业合作化后消失。
二月二-又称“龙头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即日后,意味着龙开始活动,雨水即将来临。民间趁“龙抬头”之机,争先剃头,叫“剃龙头”。二月二以后,天气渐暖,与人为害的蝎子即将活动。因此,家家户户于此日炒脆豆或煮面豆吃,起名“蝎豆”。寓意将蝎子炒尽煮绝。无论炒或煮,都以大豆与糖(或盐)、香料配合炮制,风味鲜美,极为青少年喜爱。70年代始,各地都有爆花机,蝎豆遂以爆代炒,内放糖精,不再放糖、盐、香料之类。
清明节-系扫墓节。节前数日,家家给先人墓培土整修,叫“添坟”。一是防止风吹雨浸,坟墓自平;二是显示该坟主后继有人。如有人在“绝户坟”上添几锨土,即被视为义举。是日,沾城、下洼一带,从早到晚,提箪托盘上坟祭祖的人不断于野。男性跪拜焚纸锞,奠茶酒,女性多号啕大哭,祭生父生母者尤恸。流钟、永丰以东大部地区,正节不上坟,多在节日的前一天或前几天,节日后上坟者较少。据说,为纪念春秋时期介之推不图功名隐山被焚,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天不动烟火。节日前一天叫“小寒食”,正节是“大寒食”,后一天叫“末寒食”。其实,民间没有不动烟火的,只是不大蒸大煮,吃大饼卷鸡蛋或鸡蛋咸食者居多。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民间称“五月端午”。据说,为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家家吃粽子,示意将米撒入汨罗江,吸引水中动物抢食,保护屈原的尸体。粽子多以黍粘米合红枣,外包宽幅苇叶,以马兰捆缚,经蒸煮而成。节日间多有江米粽子上市。另以祛邪除毒为意念,在门窗上插艾枝,在儿童的手腕、足腕上结“五丝”。
初伏-俗语“暑伏”。是日午饭,家家吃“凉面”。即将煮熟的面条以凉开水过滤后,加入麻汁、蒜泥、黄瓜丝、芫荽末、鸡蛋卤等拌合而食,有的放入酱油和醋。吃凉面象征在酷暑季节不中暑,偶有一年吃不上凉面,将是终身遗憾。
中元节-民间叫“七月十五”,实于十四日过节。此节又称鬼节,家家上坟祭祖,供飨果品。上坟时间不太集中,十三、十四、十五都有,以十四日为多。晚上,向河里、湾塘里“放草芽”。其制法繁简不一。有的用面捏成灯盏放入食油,点燃后置笸罗或西瓜皮内投放水面;有的做些纸人纸马插在笸罗沿或西瓜皮上,并衬以花卉;有的用西瓜皮制成船,在灯盏旁插上纸人,起名“许仙游湖”。“草芽”各式各样,灯火映入水面,辉煌夺目。
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被视为“团圆节”,奔波在外的人力求回乡。又因正值秋收,被视为“丰收节”。节日间,不饰衣着,只求口福,家家煎炸烹炒,美餐一天。傍晚,在天地神龛上摆好供菜,敬献西瓜、月饼,全家叩拜,道谢丰收。月饼是仲秋节的特具食品,友好相会,亲友互访,必不可少。据传,元代末年,每10家供养一个蒙古人,蒙古人暴横肆虐,人民深受其害。
十月一-此时,农事活动基本结束,富人家的长工下工回家。如下年连用,即留雇主家做些零活,工价计入下年。部分青年自愿结合,聘请老师成立冬塾。冬季庙会从此开始,家家上坟祭祖,给祖先亡灵送“纸钱”,妇女尤切。此俗至今仍在延续。
腊八日=腊月初八,家家吃以粘米合红枣煮成的“腊八糕”。住娘家的少妇必须回婆家。吃完“腊八糕”,即揭开春节的序幕。旧时私塾多于此日放“年假”,至来年元宵节后方才开学。建国后,此节不被重视,学校无放假惯例,“腊八糕”也多以大米饭或水饺代替。
辞灶-腊月二十三,是送“灶君”回天宫向玉帝述职的日子,故名“辞灶”。此日,外出行人力争回家,以免“辞”在外面。“辞灶”仪式由长辈主持,先供献糖瓜,再焚灶君像与纸马(俗称“灶马”),然后叩首送别,并恳请“上天言好事”。即日,家家大扫除,户户吃“杂面”(杂粮合做的面条)。之后,开始“忙年”,丝糕、粘糕、花里虎、豆包、包子、馒头、蔬菜、鱼肉…
订婚-经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即初订婚约(口头)。然后双方将嫡亲长辈的名字写于红纸之上,互相交换,称为“换号”。“换号”之后是“换柬”,随柬帖互送礼物。此时,男方以盛筵款待媒人,订婚手续完毕。建国后,首先争取本人意见,然后履行传统订婚手续。但换柬时只交换礼物(有的以钱代物),无有“柬帖”。
结婚-男方选定黄道吉日后由媒人转达女方。结婚前一二日(必须是双日),男方送五色食物给女方(如鸡、鱼、酒、肉、蔬菜等,有的送米和面),名曰“下礼”,又称“催妆”。与此同时,不论春夏秋冬,男方必须给女方一套上轿棉衣,若在夏日,则将棉衣置轿内做坐垫。民国时期,东部地区趋向简单,有的只送衣料,置棉絮于轿内充当棉衣。结婚前一日,男方近族的大门贴喜联,傍晚,吹鼓手在大门前奏乐,叫“响门”。晚饭后,吹鼓手伴奏,新郎到全族长辈家叩拜,叫“拜门”。结婚时,男方备两乘花轿,一红一绿。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宴毕,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同时,新娘头蒙红巾(叫“蒙头红”),足不履地(冬天也不准穿靴),以椅子抬入红轿,新郎换乘绿轿,吹吹打打,到男家举行婚礼。陪同新娘前往的有:男女送客各2人,压车压轿的儿童2人,赶车拉陪送、嫁妆的数人。花轿行程往返不得同路,行路人必须让路,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因为结婚有“小登科”之称。花轿至男家门口落轿,新郎先进院坐椅子等候,新娘由女宾扶持,步红毡至庭院,与新郎拜天地后,揭头巾,面公婆,入洞房,喝合婚酒,吃饺子,即为“合卺”。晚上,女方送来酒菜,供喝“红酒”。“喝红酒”也叫“殃喜”、“要火烧”,小叔子和下辈人都来戏耍殃闹,有的大岁人和长辈也来凑趣,此所谓“三日无大小”。
贺寿诞-俗语云:“活盼生日,死盼忌日”。自古“做生日”最为普及。但重视程度有异。一般说来,西部比东部重视,大家庭比小家庭重视。旧时,年过花甲的长辈方能接受亲友祝贺。与贺者主要以“寿桃”、“龙须面”为礼品,宴请亲友必须有面条,称“寿面”。家庭情况不同,贺寿形式不一。社会上层人士或富家老人寿诞,除亲属外,尚有许多宾朋乡里登门祝贺,携厚礼,送寿幛,献寿联,阿谀奉承,捧场增光。接受祝贺者,除设筵款待外,有的唱大戏进行炫耀。穷人家寿诞之日却默默无声,除自己的子女送点包子、馒头、面条、油条外,再无其他宾朋。
贺生子-婴儿出生,不分男女,一律称为“添喜”,本族及乡里凡素有礼仪往来者,都送礼祝贺。大多送鸡蛋、红糖、油条、面条、馒头等。婴儿的外婆、舅母、姨母、姑母分别在三日、六日、九日、十二日前来看望祝贺。最隆重的是“十二日”,旧社会,比较富裕的家庭生了男孩,即设宴通知亲朋前来祝贺,叫“做十二日”。
贺前程:明清时期,如有考取生员、举人、进士者,亲朋必来祝贺,贺光宗耀祖,贺前程似锦。主家设盛宴答谢。废科举以后,贺前程之风消失。直到80年代,似有恢复,凡参军入伍和考取中专、大学者,都有乡里、亲朋祝贺,只是形式简单,不设宴答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