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层峦叠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层迭,田畴狭隘,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主产县,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唐末安溪就已产茶。至明代茶叶盛产,并有了名气。明末清初创制出乌龙茶,首先推广到闽北,后传入台湾。清末安溪乌龙茶已有很大发展。
民国以前,县内农业生产受封建所有制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田种稻,耕山栽茶,广种薄收,还遭受繁重地租、杂税剥削,生活贫困。
民国时期,农村封建地主、富农霸占大量耕地、公田,农民租田耕作,劳动工具落后,天灾频繁,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足。
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户耕田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提高。1951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改进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195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生产“瞎指挥”,加上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禽畜饲养量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年好转。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704吨,比1960年72973.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64.04%。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70年代后,全县对农业耕作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至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开山造田投入劳力过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农民生活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1979年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3.38%,比1949年增长763.58%;粮食总产量167177吨,比1978年增长14.23%,比1949年增长298.23%;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栏59141头。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农村中涌现一批不同行业的重点户、专业户,农村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落后自然经济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到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4.2万亩,茶叶产量70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年向国家提供出口乌龙茶3000多吨,是畅销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拳头商品,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业创汇大户。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增长5.3%,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0.88亿元。春茶产量21882吨比上年同期17259吨增加4623吨,增幅为26.79%。春、夏粮食播种面积达224794亩,比2012年同期186700亩,增加了38094亩,增长20.4%。肉奶蛋总量达25058吨比2012年同期23688吨,增加1370吨,增幅5.78%。水果产量3004吨比2012年同期2960吨增加104吨,增幅为3.5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