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磁山文化

家乡区县: 河北省武安市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武安市委书记孟广军介绍,2013年6月份,中科院地质地球研究所吕厚远课题组,对遗址植物遗存进行研究,结果证明,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武安先民就开始种谷、饲养家畜、制作生产生活用具,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约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为加强磁山文化遗址的文物保护,1994年开始兴建磁山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厅主要有石磨盘、石磨棒、砺石、生产和生活用具、陶制计数丸球、陶器、石球、占蓍草器等;北厅主要有骨器、动植物骨器、小叶扑、胡桃、猪狗骨骸以及小陶器、灶盘、祖形器等。展厅内还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制作了模拟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再现了75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岸台地上。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这里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已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

磁山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黍,经科学家鉴定最早已有10300年的历史,把黄河流域植黍史上推到了一万年前;而家犬、家猪和家鸡等动物骨骸的发现,证明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家禽,这推翻了“家鸡起源于四千年前的印度”的说法;大量碳化核桃壳的发现,则推翻了西晋时期张华所著《博物志》载“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的说法。

郭芳(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