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坐落于广东省的东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总面积约为1.12万平方公里,其南面与南海大亚湾相临,是除了深圳以外,中国大陆与香港距离最近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惠州作为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便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以及“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说法。自唐代至近代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经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是履临惠州,其中就包括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他曾寓居惠州三年之久,并写下了许多反映当地物产以及反应其在当地生活的诗歌;孙中山和周恩来先生也曾先后在这里进行过许多革命活动。广州市与佛山市很可能在以后不远的时间内合并成为中国的第五个直辖市,到时候广东省的省会便将移师到惠州市。
【传统音乐】
惠东渔歌是惠州市惠东地区的一种浅海渔歌。千百年以来,居住在这里的渔民们一直以歌为娱乐,用歌来排解忧愁,但是后来随着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渔民的后代们弃渔从工,如今渔歌的传唱者已经越来越少了。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惠东渔民的祖先属于原始的“疍民”,从宋代起,自福建与潮州等地逐渐通过买卖或是逃亡迁入到惠东县。渔歌作为疍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管是在海上捕鱼或是回港避风,还是在节庆、祭祀、婚丧等重要的场合都会唱起渔歌唱。渔歌有着繁多的曲调品种,大多是用潮语来演唱,其中包括“啊啊香调”、“啦打啼嘟啼调”、“呵呵香调”、“贤弟调”以及“罗茵调”等20多个品种。惠东渔歌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包括独唱与齐唱,渔民群居时会以“答歌”,也就是对歌或斗歌为乐,且没有乐器的伴奏。
【传统舞蹈】
舞火狗起源于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据说他们的先祖是靠狗奶长大的,为了让瑶民们永远记住“再生之母”的恩德,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即中秋节之夜确立为举行舞火狗的活动。到时候,当地的未婚姑娘都会在手臂和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且头戴竹笠,插上香火,扮演为“火狗”。她们一边舞拜,一边反复演唱着古老的民歌,最后游舞到村外的河边,把身上的黄姜叶、竹笠以及香火都扔到河中,并用河水洗手洗脚,用以祛除邪气。于此同时,男青年们会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旁燃放鞭炮。舞火狗仪式作为蓝田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每个瑶族少女要都要参加2到3次的活动,才能正式宣告成年以及谈婚论嫁。
【传统建筑】
坐落于惠州市西湖的丰湖书院,其前身为聚贤堂,始建于淳祐四年,即公元1244年,之后改名为丰湖书院,是广东的四大书院之一。丰湖书院最早修建在银岗岭,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5年迁于现在的地方。嘉庆六年的时候,当时的知府伊秉缓将荒废的后院重建,仍取名为丰湖书院,院中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以及浴风阁等建筑。后来于1922年被毁坏,重建后改名为惠州中学。惠州在明清时期文风十分鼎盛,而丰湖书院作为当地的最高学府,虽然自创立之后,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曾经培养出很多有成就的学子,这对惠州的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今校园前面建造的古朴牌坊,其匾联石刻为清代名士宋湘所撰写,其中匾额为“丰湖书院”,而楹联为“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四东文化】
四东文化是惠州市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其是指东江、东坡、东征以及东纵等四个文化的统称。东江文化是指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主要文化资源的统称,客家文化代表了它的主体,并且囊括了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以及革命历史的多种文化;东坡文化是指北宋时期苏东坡的寓惠文化,包括苏东坡在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以及这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东征文化是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了实现全国的统一而发动的两次东征以及相关的工农运动;东纵文化是指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在这里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这包括了东纵的发展历程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