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乡情——博山孝文化

家乡区县: 淄博市博山区

      博山区地处鲁中腹地。总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48万。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名弇中。周末得名颜神,宋初已成重镇。金称之为颜神店,元称之为颜神镇。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县制,取名博山。因煤、陶、琉璃业兴盛,地扼齐鲁要冲,故称“鲁中重镇”,被世人誉为“陶琉之乡”,又因孟姜女、颜文姜的故事声明远播,成为中华孝文化发祥地之一。
      梁漱溟先生在评价中国文化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孝”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对博山而言,孝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表现地格外明显。
      博山文化秀外慧中,既具有丰厚独特的内涵,又具有形态多样的有形载体;各文化层面的相映相融,各文化群落的相依相伴,构成了博山自古至今色彩斑斓的、迥异于他乡的文化情韵。一般的地域文化从来源上说,具有承传的单纯性,而博山的文化来源却具有复合性,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难动摇……而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司马迁的话鞭辟入里,道出了齐鲁两地的鲜明特色。鲁文化“尚仁重礼”,而齐国具有重视工商业的传统,使齐地的风俗中体现出礼教精神淡薄,具有竞争性的商贾习气。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博山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对博山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博山人性格的两重性。千百年来,穿城而过的蜿蜒孝水滋养灌溉了博山这片文化沃土;绵延数公里的河岸壁画,浓缩了广袤时空下博山的经济脉络。文化和经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博山人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是不多见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追溯博山孝文化的完貌是非常困难的,好在虽经历代天灾人祸,博山孝文化脉络从未中断,历久弥新,始终滋养着博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这从尚存的民间传说中还可以领略一斑。颜文姜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孝妇颜文姜的传说在博山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妇孺皆知。相传在晋代(公元226年)以前,颜家庄(今山东淄博博山八陡镇)的颜文姜被娶进郭家门(今博山神头),没到一个时辰重病在身的丈夫就死了(博山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文姜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她的善举感动上苍,太白金星赠其神鞭,使水生室内,免其挑水之苦。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大旱之年,羽化为神的颜文姜为东征的唐王送水,解了三军的燃眉之急。文姜的孝诚感天动地,千年传颂。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唐王李世民为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即今颜文姜祠),昭示后人;唐王为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后人把颜文姜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
      最早记述颜文姜事迹的是晋朝郭缘生的《述征记》,书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至孝,远道汲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成河,坏其居宅,故名‘笼水’。”在许多有关的历史古籍中相继出现类似的文字记载,如曲阜《颜氏陋巷志》,南北朝时顾野王的《舆地志》,唐朝李亢的《独异志》等书中,都记载了颜文姜的故事,并不断增加上神话色彩。

梁颖(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