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民俗三绝

家乡区县: 甘肃省崇信县

点“法”  

      每年端阳节前,黄花、赤城一带的放羊娃早早从杨柳树上砍下树枝,选一根粗壮高大的木头做芯子,栽在早已选好的一个高山峁上,将其它树枝围绕着芯子垒成宝塔形,这就是“法”。

  到了端阳节凌晨四五点钟,全村男女老小戴上香草荷包,端上早已做好的酒醅子、晶糕、煮鸡蛋,吆上自家的牲口,羊只汇集到垒“法”的地方,人们把各自的食品摆在法的周围。这时,早已选好的一个羊倌用火将法点着,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大火堆跳舞,把“点法”推向高潮。直到天色大明,村里的姑娘,小伙们就到山洼洼、沟坡坡拔地椒草,在野鸡冠花、蒿子草上摆露水,据说,姑娘的手摆过露水锈花捏针不出汗,心灵心巧;小伙子的脚摆过露水变得勤快,早早会瞅到媳妇。

背“猴”

  每年一踏进腊月门,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状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宵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然后请来本村或亲戚家擅长作面灯的妇女,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亲年龄相加数,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几十个带花边的小面灯,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睛,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尊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娶“黑媳妇”

  古时,崇信县北塬区一位富户人家的公子瞅上了一个其貌不扬但却琴棋书画皆通的聪颖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却难坏了爱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将结婚的时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着花轿,赶天黑来到新婚女子娘家。吃过晚饭,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赶路。无论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赶回。这样,“丑媳妇”便巧妙地避开了众人的瞧看。如今北塬的黄寨乡、高庄乡还沿用这种习俗。

葵雏 °(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