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今天我讲的凌云阁就是在横河镇一个古村落里,到访横河镇,采用骑行的方式我认为是最好的,既锻炼身体,又能领略沿途秀美风光,不赶路的旅程充满了休闲的气氛。
骑行路线可以由:博罗县龙溪镇,龙华镇,长宁石坳,澜石村,景田百岁山,横河镇,石出头村,东岳庙,沙上村、石湖小学,卢屋村,横河镇,217县道,湖镇,中部通道——博罗县城。骑行里程:82公里。这是一些骑行队游览过的线路。
到了石湖小学,门前会有一棵大红椿树,巨大的树盖下,一条小溪静静的流过小溪旁,就是通往龙门路溪镇的道路了,现在道路拓宽为了两车道的县道标准,路好走,景好看,是骑行的好地方。而石湖小学前,凌云阁塔兀立在眼前,巍峨挺拔,身姿伟岸。
该塔建于1848年(清朝道光年间二十八年),是惠州市博罗县惟一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塔,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塔为4层密檐砖式塔,坐东向西,高21.7米,平面为六角形,塔顶原有三只串珠瓷器葫芦,现只剩一只。原来从塔顶至地面,用丝绳将铜钱串成一柱形,起避雷功用。塔正面有圆拱门,门高2.3米,宽1.2米。门槛为长方形石条。宝塔内的木梯、楼板和楼梁在文革期间被人偷拆一空,至今仍未修复,故人们无法登塔。由于楼梁、楼板、楼梯被破坏,丝绳陈腐,铜钱散落,塔内旧貌不复。塔门下端正中镶嵌有“凌云阁”3字的石牌匾,匾长150厘米,宽45厘米。原石匾右下方刻有“道光戊申年孟冬谷旦如兰社同人”,现在好像看不到。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现字迹已模糊不清),根据现在的字样,可以看到右联有“凌云赋就”,左联有“台阁文成”字样,塔的每层均有青砖飘檐而出,塔檐以层砖鳞次排列,且筑有1米高的护栏墙。塔身经过重修,重新焕发熠熠的光彩,而护栏墙还是原来斑驳的模样,仿佛岁月的痕迹不曾因为人们的活动而磨灭。宝塔的周围绿树成荫,翠竹成丛,碧草如茵。塔的东西那两株古树离宝塔只有数米远。它们与宝塔相依为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博罗县旅游局的资料说明了凌云阁塔建造的原因:
一是镇水患,保平安,屯财富民;二是防雷消灾。从地形地貌上看,沙上村至直径村一带,宛如一条船(旧称“百约”)溪水环绕,就如船长期停泊在河中。凌云阁塔座落的村子——石湖咀村,则居于这只船中心,相当于船舱位置,称“百约肚”。由于该村位于水口,水患连连,灾难频频,村民苦不堪言。为了过上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日子,石湖咀村的十一世族长全公提出建造凌云阁塔。该塔建于水口,一是为了镇水患,同时,它犹如船篙,撑住船身,可以使船停泊在河中,不被流水冲走。自从该塔建成后,石湖咀村再无发生过水灾,年年风调雨顺,村民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特别是每年“上灯”(大年初七),不管平时雨再大,“上灯”那一天总是阳光灿烂,连河肚等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到石湖咀村赶集。此外,以前上南村是一个雷区,常发生村民或耕牛等被雷电劈死、劈伤的事故,凌云阁塔建成后,雷电劈死、劈伤人或耕牛的现象从此再无出现过。所以,石湖咀村的村民把该塔奉为他们的镇水防灾的幸运之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