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宛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后他们认为楚非贵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与文种同事越王。越王常与范蠡谈论治国之策。勾践即位,与吴作战,击败吴军,箭伤吴王。吴王死时,叮嘱其子夫差报仇。吴王夫差即位,操练军队,日思报复越国。勾践得知后,不听范蠡劝谏,遂先发制人,主动征伐吴国,被吴大败。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后,他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卧薪尝胆。越王听从他的建议,勾践夫妇亲自耕种、织布,礼贤下士,赈济贫苦,吊慰死者,终使吴国大治。越国富强后,勾践多次欲攻伐吴,范蠡均以劝阻,待吴王听信谗言杀掉忠臣伍子胥、国力衰败时,范蠡方挥师攻吴,灭吴国,助越王深谋20余年,报会稽之耻,拜上将军。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遂成霸业。大功告成后范蠡急流勇退,改名“陶朱公”,弃官经商,并成“富可敌国的巨商”,被后世尊为“商圣”。
此后,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向越王勾践请辞不许,遂留下书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改姓名鸱夷子皮,开荒种田,引海水煮盐,治产数千万。齐人闻知其贤,任为相。他则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都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详啊!"乃弃官,尽散其家财,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累巨万。卒于陶。他生前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国语》、《史记》均有记载)
范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卧薪尝胆”成语就出自他的身上。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断。周敬王二十六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五千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就是这时投奔越国,被勾践拜为上大夫,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范蠡与文种拟订兴越灭吴战略,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灭吴,他实施“美人计”,亲自跋山涉水,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终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典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