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景一

家乡区县: 陕西省合阳县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境内,处于北纬34°25′—34°00′,东经109°57′—110°05′之间。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景域面积约148平方公里。西距陕西省会西安120公里。[5]

地质地貌

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它的顶都是粗粒(粒径5毫米)斑状花岗岩;中部是中粒(粒径2—5毫米)花岗河长岩及片麻状花岗岩。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华山山脉地区的地壳发生活动,在受挤压、褶皱和破裂的过程中,岩浆开始沿着裂缝向表层地壳上升侵入,在3—6公里深处冷却,凝结成岩。   从新生代燕山期约7000万年以前,华山山脉的地壳继续上升,而渭河地带相反向下凹陷。这种内动力地壳作用,时快时慢,时断时续,显现出东西

华山景色(19张)

一线上并列着许多平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面,形成了秦岭北麓的大断层。这些大致平行的东西向断层,将山地割切成若干长条形断块。断块在彼此相互上升下降活动中,多呈北翘、南俯的岭谷相间的地形。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东西向斜交的断层,使原长条形断块被切成多段。各段地发生前后错动,形成复杂运动。加之雨水、阳光、冰冻、流水等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花岗岩才直接露出空间。   华山花岗岩有较多而明显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节理和断层。其他的还有南北走向,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东向的、北50度东向的。此外还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纵横的断层和节理,将完整的花岗岩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块,在纵横河流的切割活动中,风化剥蚀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峰和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东、西、南三峰呈鼎形相依,为华山主峰。中峰、北峰相辅,周围各小峰环卫而立。[5]

气候特征

华山远离海洋,又处于西风带北纬30°—60°之间,大陆度为53°7′,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山体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顶峰的垂直温度梯度(或称温度直减率):北麓从县城到峰顶,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减少0.44℃,南麓以洛南计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减少0.5℃。   低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为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9—14℃,最热月均温24—28℃,无霜期180—240天,日均温≥5℃,210—270天≥10℃,150—220天年积温32000—4500℃,年 华山云雾

降水为600毫米。   高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平均气温小于8℃,最冷月均气温-2.5—-10℃,绝对最低月均-40℃,最热月均温21—24℃,无霜期120—150天;日均温≥5℃,150—180天≥10℃,120—150天年积温1600—3200℃,年降水量800—900毫米。   北麓(华阴站)降水量为600毫米,南麓(洛南)为725毫米,顶峰(华山站)为925毫米。1000—1400米间,为多雨带或最大降水带。   华山云量 有明显的规律性。夏季白天云量最多,云层通常随高度而增厚,上升气流。中午最盛,最少云量发生在早晨,冬季则相反,云量最少出现在正午前后。夏季云量最多,冬季最少。   风速、方向 结构均随高度和地形而变化。离地表30—50米一层的风速增势最快,250—300米高度开始风速增势变慢。空气紊流随高度减少。山谷风速通常为2—4米/秒。风向一般为白昼上山风,夜间下山风。秋季山谷风持续时间较短,冬季环流几乎静止。[6]

3生物资源编辑

植物资源

华山山脉的植被面积约130万亩,其植被特性是“针叶林、落叶阔叶疏林区”。华山地区植物,近80科、100多属、2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30多科,40多属,60多种。蕨类植物20多科属,近50种,苔藓地衣植物20多科,40多属,近70种。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是松栎林,海拔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其树种以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栓皮栎、锐齿槲栎、辽东栎、山杨等为主。松栎林带的下部是以 华山日出

栓皮栎为主的阔叶林,小量有板栗、化香、槲树等。华山松林、油松林、栓皮栎林、白皮松林、人工林、马尾松林是华山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此外,在海拔800米以下多是农业垦植带,天然植被很少,多数裁培植物散生于河流两侧或村庄附近,如杨树、柳树、榆树、槐树、臭椿、香椿等。山麓地区有成片或散性的侧柏林。

华山的用材林主要有华山松、油松、栓皮栎、辽东栎、锐齿槲栎、槲栎、椴树、山杨等。经济林木有箭竹、苦竹、淡竹、杏、柿、苹果、核桃、桑等。[6]

动物资源

华山的脊椎动物多达204种,昆虫1500种。金雕、豹、黑鹳是华山的3种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则达20种。[7]

药材资源

药材有苍术、菖蒲、远志、五味子、沙参、细辛、山药、连翘、柴胡、茵陈、天麻、管仲、猪苓、血灵子、生地、金银花、党参、桔梗、黄精等300余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华山细辛,极细而直,嚼之习习如椒。”华山菖蒲等药材曾列入《本草纲目》之中。《华山药物志》对此有详实记述。[6]

4主要山峰编辑

北峰

北峰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和苍龙岭的好地方。峰 北峰[8]

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1996年开通的登山缆车上站,即在峰之东壁。

峰上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长春石室是唐贞观年间道士杜怀谦隐居之处。传说杜怀谦苦心修炼断谷绝粒,喜好吹奏长笛,经常叫徒弟买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于崖下,投完后再买,往而复始,从未间断。因他能栖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号长春先生。

真武殿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焦公石室、仙油贡、神土崖皆因焦道广的传说得名。相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字道广,独居云台峰,餐霞饮露,绝粒避谷,身边常有三青鸟,向他报告未来之事。武帝宇文邕闻知他的大名,便亲临山庭问道,并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宫供他居住。筑宫时,峰上无土,缺乏灯油,焦道广默祷,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绝。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满,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贡。[8]

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山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两边铁链垂直下垂,状如刀刻锯截。坡度为70°。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时上视,一线天开,形如青蛙在跳,又如粘壁之鼯。下比上时更险,如临深井,心惊目眩。故而常有人下来时倒退而行,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 千尺幢[9]

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国民党残匪韩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块铁盖,企图固守华山,人民解放军八勇士却飞越天险,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一个班的兵力,为增援部队打开了通道。

“千尺幢”通天道的打开是在汉代。原来的登山路不在这里,而在华山东侧的黄甫峪。秦昭王令工施钩登华山就是从那里走的。至今在东峰博台下还留有两处石刻。据《七修类编》载,莲峰之路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此载虽无年可考,但却有“站北斗,望华岳”的记述。自汉武帝从黄甫峪迁西岳庙至官道北今西岳庙址,人们便开始从华山峪道入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千尺幢”和“百尺峡”处,既没有铁链,也没有石阶,人们只能“穴空迂回,倾曲而上。”我们从唐代李白写的《黄神谷晏临汝裴昆陵十四明府序》上看出,他是从黄神谷旧路登华山的。杜甫诗中对“千尺幢”也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说明此时两条路皆可通行。到了明代,描写“千尺幢”的诗、记等就极多。阎尔梅在《箭括》千尺幢诗中写道:“险光一线开,窄峡夹青天。蹑登先妨膝,扳崖侧用肩。木梯撞外补,铁绳井中悬。怪石横如窦,阴风直上穿。”杨嗣昌也曾这样记述过“千尺幢”:“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金绳”即是指铁链,“窦”是指石窝、脚窝。说明,在明时千尺幢已经安装铁链,凿有石窝了。解放后游人逐年增多,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幢”事件。这里的道路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整。后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辟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9]

百尺峡

“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过千尺 百尺峡[10]

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仍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所以这颗石头也被称之为“平心石”。故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dongxin5210(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