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4年(1935年),由福建省建设厅投资3000元在西校场建立集科研、生产、教学为一体的德化瓷业改良场;民国37年更名德化改良瓷厂。1951年9月,晋江专署接管德化改良瓷厂,更名为公营利民瓷厂。1954年3月,改名为地方国营德化瓷厂,隶属福建省工业厅管辖。1957年,迁址于丁溪村云尾山,征地5.74万平方米,投资40万元新建厂房,建有煤气发生炉、煤气窑、大型阶级窑各l座,龙窑4条及其他配套设备,形成原料、加工、成型、烧成、彩画等配套生产线,职工150人,年产瓷器588万件,其中出口339万件,总产值70.51万元。1959年,试制成功高白度瓷和薄胎瓷;参与承制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庆10周年用瓷和礼品瓷。1960年5月,成立技术研究所,改革混合煤气炉、自然空气通风煤气炉和煤气机等设备。1962年1月,德化瓷厂移交省轻工业厅管辖。1963年,改革窑炉,烧成合格率达98.20%,一级品率达82.65%。1965年,建压滤练泥车问1座,建95立方米烧煤倒焰窑2座,当年产值135万元,利润17.59万元。1966年5月,省轻工业厅拨款157万元,筹建70米热煤气隧道窑和热煤气站各l座。1970年8月,德化瓷厂移交德化县地方政府管辖。1975年,批量生产建白瓷高级中、西餐具。1977年2月,建成电烧隧道窑,主要用于烧制建白瓷产品。1978年,热煤气隧道窑烧日用细瓷、电热隧道窑烧制建白瓷获福建省先进科技集体奖。1979年12月,建白瓷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产品首次进入美国、日本市场,被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烧成合格率97.16%,出口率88.51%,一级品率70.04%。产量1181万件,出口交货1132万件,产值537.8万元,税金57.9万元,利润106.2万元。1980年6月,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制作一批名瓷产品。11月,碳化煤球配制成功,年节约燃料费11万元。同年,选送瓷雕八仙舟、奠愁女参加全国美术设计评比获三等奖。1981年,全面推行质量管理,成立高档瓷车间。1982年,莲花茶具参加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获二等奖。1983年9月,螺旋式气氛窑研制成功。1984年,45头建白刻花玉卉西餐具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制定并推行《德化瓷厂奖惩条例》,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获福建省政府授予的“企业管理优秀单位”称号。“建白刻花玉卉中餐具”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驯鹏观音”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1988年,增建80.5米的冷煤气隧道窑l座。日用细瓷、艺术瓷雕分别获全国轻工产品展览金牌奖、银牌奖,建白瓷雕被确认为部优产品。1990年,拥有加工、成型、烧成、彩画、机修、艺瓷、高档瓷、煤渣砖等8个车间和煤气站,固定资产为783万元,年末职工1569人,产量2366万件,产值1059万元,税金56万元,利润55万元。为国家指定的重点出口厂。主要产品有多种成套的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细瓷和高档瓷。1992年,从日本引进高档建白瓷生产线正式投产。1993年1月,高档瓷车间从德化瓷厂分离,成立福建省德化第三瓷厂。4月,德化瓷厂又将闲置的新成型车间与南非世界搪瓷厂有限公司合资经营,购置3条杯碟生产线和4吨锅炉1台,改用蒸汽烘坯工艺。1995年5月解除合资关系。同年6月,德化瓷厂与新加坡山景投资有限公司林子辉合资,成立中外合资陶瓷企业福建省德化必德陶瓷有限公司。民国期间,王世杰、郭光佑、黄先修、宋启元、徐其中、曾瑞燔;解放后龚日进、王廷炳、杜守志、陈重远、张永兴、孙宝山、余美坤、王铮铮、丁金炳、姚桂生先后任负责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