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泉池位于河南省商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鲢鱼山水库上游西岸,是河南省著名的温泉疗养旅游风景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22′,北纬31°40—43 '。辖区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6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大约呈倒三角形。
汤泉池历史悠久,因泉而名,泉涌温汤,千年不涸。早在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中称其“温汤”;明嘉靖<商城县志>记载:“温泉,在西南三十公里,自石罅中流出,其色绿,其热如汤,人浴之可治疥癞”。乡民依泉聚居而成“汤坑店市”,并建“净梵寺”于雷山,建“汤坑桥”于灌河之上。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乾隆皇帝游览汤泉池,御笔题书“汤坑”,并立碑志之。清嘉庆年间,官府在此创办“温泉书院”。后修建官池、男池、女池、洗衣池、温水井。历史上,诸多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曾慕名而来,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清邑人王佑等均曾临泉赋诗,写下了“洗心千涧水,濯足温泉宫”、“雷山暗脉通温泉,浑似华清别有天”等著名诗篇。
汤泉池旅游资源丰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景点景观众多:神水阁、李贽亭等建筑古色古香,登临其上,可一览温泉秀色;石人、石船、石鸡、石狗、石箱、石猴、石鼓、天外来客等以石著称的“温泉八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黑龙潭、响水潭瀑布从高约百米处飞泻而下,一跌三折,声如击鼓;石鼓山石洞群,大小山洞数十个,深邃静谧,连绵数百米,洞外悬崖绝壁、古树苍松;还有乌龙寺遗址、跑马场、龟盖石等众多景点。景区内建立了省厅(局)疗养院(所)21家,配套管理服务机构16个,接待床位1600个,空调、电视等设备一应俱全,洗、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旅游车辆数十张,游艇10余艘,游船30余只,总投资2亿余元。汤泉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温泉旅游开发建设以来,经过30余年的不断奋斗,已由过去的道路不通、闭塞落后的面貌,发展到今天成为河南省著名温泉疗养旅游胜地,被河南省旅游局确定为省级旅游景区。汤泉池旅游区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旅游开发项目的不断增加,使景区在鄂、豫、皖三省乃至华东地区享有盛誉,现已成为集疗养、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景区。游客数量年年增加,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汤泉池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光热资源丰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最高气温35°C ,最低气温-1°C ,年平均气温15.3°C,年平均降雨量1163毫米,无霜期22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10小时,年积温5564°C,全年以东南风居多,冬春多北风和东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76%,蒸发量为1519.2毫米。汤泉池土壤为浅位多砾质淡岩黄沙土、黄棕壤、黄褐土、潮土、土层PH值5-6.5,适宜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长。
汤泉池地处南北气候、土壤及生物过渡带,植被类型众多,生物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如大别山五针松、香果树、金钱槭、天麻等10多种,省级保护植物如红茴香、黄肉楠、杜鹃、河南柳等20多种,其它还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栎类、野山楂、连翘、胡枝子、猕猴桃、三叶木通、山葡萄、葛藤、山麦秸、羊胡子草、兰草等。有各类药材1300多种,其中中草药七叶一枝花、天麻、“商桔梗”等久负盛名。
动物资源。由于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繁衍和栖息地。这里有各类脊椎动物25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的有金钱豹、白冠长尾雉、石花鱼、 大鲵等10余种,省级保护的有蓝翅八色鸪、双斑绵蛇、虎纹蛙等20多种。走兽类有貂、野猪、狐狸、狼、山羊、灵猫、果子狸、穿山甲等;爬行类有甲鱼、乌龟、蟹、蛇等;飞禽类有杜鹃、画眉、野山鸡、白鹭、大雁、野鸭、白头鸽、喜鹊、斑鸠、乌鸦等。在鲢鱼山水库中鸟岛上,每年都有数万只白鹭栖息,景象十分壮观。同时,区内可蓄水9.16亿立方米的大型鲢鱼山水库是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水质无污染,适宜各种鱼类生长。目前有鳗鱼、银鱼、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鲳鱼等。汤泉池的矿产资源有:更长石、黑云母、褐铁矿、石英、水云母等,地热资源——温泉,经专家鉴定为全国少见的医疗矿泉,被收录入<中国学生趣味百科知识博览>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