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平武县城,省道205的路况较之前有所糟糕,所以仅仅80公里的路程我们开了有两个多小时。下午四点我们终于在一片峡谷深地抵达了今晚的营地:白马藏族乡白马寨(位于亚者造祖村)。
关于白马藏族,其实仍是一个未被完全识别的民族。之所以把他们暂时归认为藏族,是因为白马人坚信祖先是吐蕃帝国驻边军人,“白马”在古藏语里的意思就是“藏族的兵”。
白马藏族的住房多为“杉板房”,依山而建,屋顶呈“人”字形,屋顶盖青瓦,房屋一般都有三层,下层圈养牛、羊、猪、鸡等禽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用作祭祀。
虽然暂时白马人被归认为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但因为迁徙的缘故,生活习态已经和原先的藏族有所差别了。白马人最崇尚的图腾是白公鸡。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深夜,外族侵略者包围了白马人的家园准备乘夜偷袭。就在千钧一发之时,一只神武的白公鸡突然引吭高歌,唤醒了沉睡中的白马人,也揭露了敌人的企图。于是白马人迅速做好了防御,并最终击退了敌人,避免了灭族的惨剧。从此,白公鸡成为了白马人最崇尚的图腾。白马人的头饰上白公鸡的鸡毛是重要的信物:插上一根鸡毛表示这是一位未婚的少女,插上两根鸡毛表示这是一位已婚的姑娘,插上三根鸡毛则表示这是一位已经生下小孩的妇人。
因为旅游开发,如今的白马寨里有很多家可供住宿的家庭旅社。在其中的一家停车安顿下来后,趁着主人为今晚住宿她家的所有客人准备晚饭的时候,我们慢慢沿着寨子体验这里的风情:雪山、森林、河流、羊群和那炊烟袅绕的村寨。
在寨子的边缘有一个跑马场,跑马场的背后能隐约看见高耸的雪山,仿佛在召唤着骑马的人前往她的怀抱。这里是游客们晚饭前主要的活动项目,想骑马的话只要招呼穿着民族服装的马夫,他就会牵着编了号码统一管理的马匹过来。对于绝大多数不会骑马的游客,马夫们会一直牵着马相伴在身边,待这你往马场深处走一遭。对于曾经骑过,有些经验的人,马夫在征得游客同意后会在中途放手让马匹小跑两下,感觉一下在马背上奔驰有风吹过脸庞的感觉。
我们在跑马场的边上发现了一所小学,应该就是这个寨子里唯一的学校了:亚者造祖村小学。拍照的时候正碰上两个小孩从学校里出来,对我的举动充满了谨慎和怀疑。由于正是五一小长假,学校放假,所以除了刚刚走出来的两个小孩里面没有人。学校的建筑和设施很旧,很多地方都有破损,希望逐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能让这里的教育条件得到改善,毕竟只有好的教育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希望。
而在学校门前的小河边,一对夫妇正在宰杀一只幼小的羊羔。我们不由得感觉真是罪过啊!因为我们晚上也点杀了一只小羊做烤全羊。虽然名义上我们是在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但心底里还是愿佛祖宽恕我们这些罪恶的吃货吧!
估计差不多晚饭快开始了,我们也回到下榻的人家。院子里有一群白马人小孩在玩耍,有三个外国小孩好奇地注视着玩耍的孩子们,似乎很想参与进来。交流后得知他们是随父母从成都自驾车来玩的加拿大人。
白马人家的孩子对我的相机很好奇,争先恐后地挤上来要拍照。孩子的表情跟心灵一样是最纯洁的,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也是最漂亮的。
暮色降临,终于开饭了。在堂屋里摆放着木制的长条桌,桌上摆放着丰盛的九道菜。白马人家的晚餐很有当地特色,比如几乎全是肥膘的自制老腊肉、嚼在嘴里特别香的手撕牦牛肉、地里挖来的野生蕨菜还有林子里猎来的野生麂子肉。开动前,主人们热情地奉上青稞酒,用歌声为我们祝福。我特别喜欢那道老腊肉,和蔬菜一起用摊制的面饼包卷起来,像吃北京烤鸭一样,咬一口肥油溢出、满嘴留香,真是棒极了!
吃过晚饭,天已经几乎全黑了。按照寨子里的传统,所有的客人,无论你住在哪户人家,都被邀请到了寨子中的一户有着大院子的人家。白马人在院子中央点燃篝火,跳起欢快的锅桩。
在雪山、星空和溪流的伴随下,晚会的气氛被一拨一拨地推向高潮。白马姑娘们热情地邀请远方的客人们一起参加表演,并且加以特别地礼遇:涂抹锅灰,据说谁被抹得越黑谁就越受大家欢迎。我就被抹得一脸乌黑,虽然样子难堪,但至少说明了我在当地还是很受欢迎的,嘿嘿。
随着烤好的全羊抬出,晚会的气氛达到顶峰。大家或开怀畅饮、或围着篝火起舞。总之在这个时候,谁都不会拘束、谁都不会挂念凡尘,心已经自由,就让身体也尽情享受这难忘的白马之夜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