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三)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井陉县

    爱情生活

    "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而命名的。庄旺拉花"货郎担"中这种意味就很浓,他的歌曲"货郎谣"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就很协调。
"拉花"就是拉花

    此说在横涧一带最为流行。传说,该村有一名叫杨名举的人,明朝万历时在河南任西华县县令,任满路过牡丹胜地洛阳时,将数簇牡丹带回,在以本村老君庙内以"花王"敬神。从此每到花开季节,总吸引许多男男女女前往观看。为纪念牡丹在井陉扎根这件喜事,一些民间艺人将其编为舞蹈。因当时交通不方便,在近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的迁移只能用人力拉运,故取名为"拉花"。这样演员就出现了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挑花的无处不花的装束和与拉有密切关系的前倾、落步、撇脚的舞步姿态。至今艺人任持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说法。
"拉花"是"拉荒"的谐音

十年九旱的井陉,以及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时下,仍可在一些老艺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传说趣闻。因"花"与"荒"为地方谐音,故称"拉花"。

      从表演形式上看,"拉花"可分为"跷子拉花"和"地拉花"两种。所谓"跷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脚踩跷子进行表演,代表流派是"固地拉花",后来,还将跷子演化为一种犹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脚尖",以木削的"戳跷"捆绑于脚,且戳跷穿以鞋袜遮盖,犹如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表演时,演员只有始终保持"立脚尖"姿态才能表演。这种"拉花"中的女角虽为男扮女装,但因受"戳跷"的影响,使身体前倾、腆胸、塌腰、翘臀,移步娇媚,逼真地再现了古代妇女的神韵。
"跷子拉花"掌握难度大,经多时训练方能表演,俗有"冬练三冬、春练三春"之说,特别是脚绑戳跷的就更难。在井陉流传着一句"固地的拉花--一片功'的歇后语,就是对戳跷难度的形容。清末明初,此类拉花进入鼎盛时期,被官方誉为井陉县的四大迎神赛会形式之三。随着妇女放足以及群众审美观的改变,这种"拉花"逐渐衰落。有的如南平望"拉花"从跷上解放下来,演变为一种不同于"地拉花"的"地跷拉花"。
     "地拉花"顾名思义,是地上舞的"拉花"。由于这种"拉花"比"跷子拉花"没有杂技性,流传的也就较为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拉花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场地的扩大,许多舞蹈动作和阵形变化需要跑动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广泛继承。到今天为止的南正、庄旺、南平望、长岗、庄子头、城关等拉花流派都属于"地拉花"。
从"拉花"风格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继承本身就是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继承的过程中,艺术也就不知不觉中发展了。

   "拉花"是一种不受场地限制,即可街头、场院演出,也可登台献技,时间可长可短的群舞。演出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进中的演出,称为"过街",这种表演因受行进的局限,仅能用"一根鞭"、"二龙并进"等简单的队形,无法追求舞蹈的完整性,但有因地制宜的特点,此一般在参加"拉会"和"踩街"时采用。另一种为场地演出,其队形多变,能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技能,而且演出完整。参加演出的演员,一般为六的倍数,今天大规模的拉花队伍如18人拉花、36人拉花、60人拉花和102人拉花等都是继承了拉花的这一特点。

豆豆(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