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采茶戏

家乡区县: 黄石市阳新县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吧~!

自元代以来,各地就流传唱采茶的习俗,在元代散曲作品中,便有采茶歌的演唱曲目,并一直在民间流传,但采茶剧种主要成于明清时期。

阳新富河以南,如龙港、洋港、枫林、排石、木港等地,丘陵起伏,横亘绵延,盛产茶叶。据《兴国州志》、《阳新县志》载:阳新在宋代就被列为全国12个贡品名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29.5万斤左右。可见阳新种植茶叶历史之悠久,产量之多。每年阳春三月,嫩茶吐绿,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茶林一片葱绿,采茶男女放歌于万绿丛中,遂产生了采茶歌。

到清康熙年间,阳新成为重镇,境内群山罗列,湖泊交错,田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这种充裕的经济条件,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民歌、小调在此期间相当丰富。“放灯歌”、“划旱船”、“采莲船”、“打单鼓”等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相继出现。

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阳新盛行“玩花灯”,玩灯者将采茶歌和田间锣鼓融合汉族民间小调即景演唱。表演形式为一男扮演小姐,另一男扮演小丑,另由二人骑纸马打圆场,表演者只需一张方桌、几条板凳即可,几乎不受环境限制。其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明快,气氛浓烈。若在戏台上演出,乐队依然占据戏台中央,生、旦、净、末、丑各角色皆由男性来扮演,这种形式称之为“花灯调”。“花灯调”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早期雏形。黄梅采茶戏传入阳新后,与当地花灯调相结合,再经过多代民间艺人不断努力与发展,才逐步形成了阳新采茶戏。李家高老人认为,阳新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是同宗至亲的姐妹戏曲,主要流传于湖北的通山、阳新富河以南一带,以及赣北地区的武宁、瑞昌和德安等地。  第八届湖北戏剧牡丹花颁奖晚会

“古戏台”。当年这些古戏台曾广为流传的一些“花灯戏”如《娘教子》、《杨七郎》、《贺年》等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最初雏形。1964年,以湖北省音乐学院杨匡民教授为首的专家组通过系统挖掘、整理,增入丝弦伴奏,正式确定形成“阳新采茶戏”这一剧种。并在阳新县首次挂牌成立“阳新采茶戏剧团”。迄今为止,阳新县采茶戏剧团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专业的采茶戏剧团。

从民间文化遗存来看,阳新采茶戏素有“三十二大本,七十二小曲”之称。实际上现存剧目有一百多出,其中大本戏有五十多本,小戏也有五六十出。多为传奇题材和民间生活故事。

王文娟(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