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

家乡区县: 陕西省定边县

“陕北说书登舞台,文化娱乐人人爱,一代一代传下来。”优美的旋律,迷人的唱腔,7月8日,记者在定边黄湾乡繁食沟村,看到了一位走村串巷、赶庙会说书的艺人郑建全精彩表演。
“手弹三弦,腿绑甩板,一人一台戏,上下几千年。”这是对陕北说书最生动的描述。44岁的郑建全,从16岁就开始说书了,他的说书纯属个人喜欢。小时候,走村串户看别人说书,经常是说书的人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后来就拜了师专门学,学了不到一个月就出师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加上聪颖的天赋,郑建全说起书来头头是道,游刃有余。
数千年来,说书一直是陕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一人一马一把三弦,扮文又扮武,一人一台戏”,再偏远的村庄也能到,人多人少都可以演,不管是车间、院落、田间地头,还是树阴下、热炕头处处都有说书人的身影。然而,现在只能在十分偏僻的山村才能见到,说书艺人也像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一样,藏在大山里。
说书之余,郑建全还种着80亩的庄稼地,亦农亦演两不误。他说,他已带出来五个徒弟了,可惜这些徒弟年龄都偏大了,现在的年轻人没那耐心,一年半载的让他们静下心来毫无报酬地学习说书,不现实。不过,令人高兴的是,他的小儿子居然在今年答应跟他学说书了。小儿子今年18岁,学习的专业是电子琴,嗓音也好。
为了适应现如今庙会等稍大场面演出,郑建全还把一人说书发展成了多人说书,他说这样说更加热闹,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在题材的性质上,除爱情、公案、讲史、神怪、才子佳人、忠臣良将等内容,他还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一些自己的剧本,比如《夸定边》:“山也好,水也好,圪里圪 都是宝;千好万好并一好,党的富民政策好……”此外,他们还把一些常见的笑话、手机上的段子编到书目里面。
据说“陕北说书”起源于西周时代,最初是由穷苦盲人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现在郑建全还丰富了演出道具,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二胡、板胡的等乐器,能适应庙会等一些大场面的演出。
他们每场的演出大概是400元左右,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安排得紧紧的,但闲的时间也很多。如果是他们一家人演出,收入还可以,要是几个人一块演出分摊开来,收入也不多。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妻子王孝芳也加入到了说书的行列。现在,他们家还买了小汽车,走村串巷也方便多了。
“一腔热血,化作三根琴弦;绣口一张,说尽千古往事。”有人把陕北说书喻为民间叙事文学的活化石,反映出一种对生命和历史无以名状的苍凉和悲哀;同时也有一种大悲痛之后的大释然。游走在大山里的艺人郑建全正以他满腔的热情继承发扬着陕北说书。

欢迎点击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1625710.html
我的网络营销主页http://wm23.cn/a8888


三爷灬不拽(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