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平凡的坚持

家乡区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立足平凡的岗位,他孜孜不倦诠释着献身职业的理想;

      甘守平凡的坚持,他默默无闻支撑着敬业奉献的承诺;

      在34年的基层服务岗位上,他用那份始终如一的热忱记写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平凡与不凡。他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马如英。

      马如英是土生土长的古鄯镇菜籽湾村人,1979年从青海湟源牧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美民和县马营镇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牧兽医服务工作,1988年调配至古鄯镇畜牧兽医站工作。

服务群众从不说累

      说起乡镇兽医站的工作,从字眼上我们就不难想象到是一个治畜禽疾病、防畜禽疫情的工作。可以说,这也是一份又脏又累的活结。也许是对农村人生活的深有感触,马如英并不嫌弃这份工作的脏与累,他认为,防止畜禽疫情的发生,治好生病的畜禽,挽回的是群众财产的损失,做的是群众所想的事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三十多年的基层兽医服务工作中,马如英从未叫过苦,也从未喊过累。那是1997年3月,民和县发生马流感,古鄯镇也不例外。当时全镇牲畜饲养量达2700多头(匹),其中20%的牲畜已经遭感染,而仅仅一周时间几乎普及全镇。面对突如其来的流感疫情,马如英率领全站7名技术人员分赴各村,以村为单位对全村牲畜进行集中点滴治疗。救治期间,马如英和他的同事们早出晚归,出东村进西村,到4月20日左右,全镇马流感基本痊愈。马如英说,由于马流感全县范围内发生,救治药品供应十分紧张,为了不耽误救治工作,他通过私人关系从兰州制药厂购置2万支160单位的青霉素,确保了全镇所有牲畜得以及时有效救治。

      马如英的兽医工作不仅活儿累,有时候还会被人误解。2007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马如英对进入古鄯镇集贸市场的家禽检疫时,因卖鸡摊贩不配合而发生争执,被摊贩大打出手所伤,但最后还是强行对其所有鸡只进行了流感疫苗注射。马如英说,当时我那样做是为了全镇家禽的安全着想,如果市场流入带病家禽,一旦引发禽流感,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30多年来,在马如英的记忆力这样的忙忙碌碌还有很多。有时候,刚端起饭碗还没吃上几口,便有为家畜看病的村民找上门来,他立刻放下饭碗先去救治;有时候,深夜正在酣睡,却被群众的一个急促求助电话叫醒;有时候节假日在家休息,群众电话说他家的牲口病了,他便毫不犹豫的前往救治。面对这样年复一年的忙碌,他从没叫过苦,也说过烦。马如英认为做好兽医工作,服务好群众,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好科技服务的标兵

     马如英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基层兽医员,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基层科技服务员。多年来,他把一项项畜牧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为古鄯镇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优良的畜禽品种做支撑。1982年,他在古鄯镇示范推广牛冷冻精液品种改良技术,当年完成牛改100余头,到2013年已完成牛改930多头;从2009年开始引进陶赛特小尾寒羊母本与肉羊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目前已完成羊改320余只,在同等条件下改良品种肉产量提高21%;同时,加快猪改技术推广,侧重于瘦肉型品种方向改良。马如英说,猪改技术可让商品猪出栏时间缩短5个月。

      畜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草料资源。2005年,马如英联系省牧科院在古鄯镇夏家河村、邓家山村试种了110亩大燕麦、箭舌豌豆等优质饲草。试种成功后得到迅速推广,到2013年古鄯镇春种的饲草面积达4100亩,复种饲草面积1400亩,涉及种植农户1500余户。据马如英介绍,不包括全膜玉米的秸秆资源,仅去年种植(包括复种)的饲草可为7700多只羊单位提供优质的饲草资源。

      为提升农区畜牧业的科技含量,马如英十分重视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从科普宣传到科技培训,再到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引导和鼓励群众科学养殖,积极走科技兴牧的道路。

      2006年3月,时任古鄯镇畜牧兽医站站长的马如英被民和县畜牧局聘请为畜牧科技入户示范项目技术指导员。为了切实发挥好技术指导员的作用,马如英结合示范户文化水平现状,向全镇养殖示范户编写印发了1000份牛羊育肥、饲草种植加工等技术简介,富有成效的开展畜牧养殖科技培训班,同时对示范户进行面对面传,手把手教,使全镇示范户都掌握了一般驱虫、防疫、治疗等简单技术。同时,马如英保证每月3—4次上门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并向全镇养殖示范户、规模养殖户印发了500张科技服务指导员明白卡。而这一张明白卡却架通了科技入户指导员与示范户、规模养殖户之间的桥梁纽带,只要示范户养殖方面有咨询或求助,拨一个明白卡上的电话号码,兽医站的技术指导员便会立马赶到,为农户排忧解难。

      马如英的科技入户工作,不仅兢兢业业做好技术上的指导服务,还帮助一些思想不稳的养殖户潜下心来搞养殖,逐步走上养殖致富的新路子。2002年,古鄯镇尖岭村一村民购买4只小尾寒羊开始发展养殖业,养了几年后,由于怕吃苦劳累而见效又不明显,便产生了抛弃念头。马如英得到消息后,给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讲述养殖致富的成功典型,鼓励使他重新拾起即将抛弃的养殖业,潜下心来走规模化养殖之路。到2008年,他的养殖场饲养达到100多只,2011年还做起了羔羊育肥,并申请通过了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认定,2013年饲养量达410多只。据马如英介绍,该村民的养殖场去年的纯收入不低于10万元。

天道酬勤不酬怨

      30多年来,马如英的每一个故事看起来十分的平凡朴实,甚至平凡得无人问津。但不平凡的是,他却始终如一地在这些琐碎而平凡的故事中坚守了整整34年。

      当然,30多年来,马如英始终如一的坚持和付出,换来了古鄯镇畜牧业的蓬勃发展。2013年底,全镇草食畜存栏量达2.94万头(只),比2003年增长1万头(只),增长了51.55%;畜牧业收入达到3900万元,比2003年增加3069.31万元,增长3.7倍。

      天道酬勤不酬怨。马如英的平凡坚守和敬业拼搏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1993年,马如英荣获国家农业部基层“三站”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还先后荣获民和县优秀科技特派员、民和县科技入户示范项目优秀指导员、海东畜牧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以来,马如英先后合作完成的东部农区优良饲料复种技术规程、一年生优质饲草料种子繁育试验与示范等项目获青海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2010年,马如英合作完成的肉羊产业化技术推广项目荣获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

      今天的马如英,他依然无怨无悔奔波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依然默默无闻释放着自己的那一份热忱。他要把这种平凡的坚守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

weiba_(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