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九日是道教祭天的日子,是玉帝的生日,俗称“天公生”。气势磅礴的“拔拔灯”民俗活动就从供天开始。做完“天公生”,当地群众接着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敬神之后,才可以着手行动关于“拔拔灯”的事宜。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是一种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英都镇位于南安市西部,英溪贯穿全境注入晋江西溪,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溪边有一小角落名为“陈厝”,宋代时为陈姓船夫聚居之所。英溪险滩多,弯曲河段多,顺水行船曰“放船”,逆水行船要“拔船”(即拉纤)。为祈求顺风,船夫们从九日山昭惠庙请来海神“仁福王”分灵立庙,也叫“昭惠庙”,俗呼“董山宫”。相传“有董山宫,就有拔拔灯”。拔拔灯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
正月初九,这里的拔拔灯活动,由来自不同村落的队伍连成万米长拔拔灯,在昭惠庙前汇集,缓缓向前行进。每到这个传统活动时,拉绳的村民就近万人,观灯的村民更是把道路挤了个水泄不通,等着拉一把拔拔灯,一年都有好运气。拔拔灯前,惠安腰鼓、电音乐队、晋江舞狮、泉州大摇人,喧嚣的锣鼓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得大伙都要沸腾了。万米长的灯海,随着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在灯阵中,写在灯笼上的“进财”、“添丁”、“兴旺”等花灯上的字,也趁着红光,照在人们脸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