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安》---“兵谏亭”

家乡区县: 西安市临潼区

从华清池出来,转身仰望骊山,却不见山顶。溯古说缘,当年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竟点燃烽火戏诸侯,致使西周破灭。唐太宗在此筑温泉宫,据说是看中了这脉神奇的水。华清池的来由,只能缘自唐玄宗,似乎“修池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城”,仅是为了一个宫闱丽人杨玉环。盛极一时的此山此池,也随天宝韵事而荡毁殆尽。

兵谏亭屹立在骊山西绣岭虎斑石处[1]。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来陕西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正式命名为“兵谏亭”。

站在贵妃雕像前仰望,骊山丛林中那写着“骊山兵谏亭”五个字的牌子引人注目。旁边露出红色的亭角,那里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华清池旁有西安事变旧址五间亭,凡是到此的导游必会提醒游人看墙外一个残存的弹孔。老蒋从这里翻墙而逃,直奔骊山上,终在兵谏亭处被抓。想必在发动事变前夕,张、杨两位爱国将领会预料到他们的结局是凶多吉少,但爱国之心使他们抛弃了一己安危,毅然行动了,最终扭转了历史,从此受到人们的敬仰。

风云变幻,沧桑的历史早已走过75个春秋,事件历史的意义,早已被载入历史史册。西安事变过后,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下野的下野,入狱的入狱,他们的部队也被拆分、调离。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为了让人们记住恩师遇难之地,在石缝下修筑了一座石亭,赐名“遇难亭”,后改为“兵谏亭”,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名“捉蒋亭”,20世纪80年代,又改回“兵谏亭”,可人们的记忆和习惯里还是叫它“捉蒋亭”,一是习惯成自然,二是这个名字不拐弯抹角、直奔主题,便于说明问题也便于人们记忆。

这座亭子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历史将不会忘记他。张学良与杨虎城,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们也由此名垂青史。

sff(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