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历史悠久。从石狮一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等文物的考古中查明,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陆耕海渔。周代以后,有北方汉人入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州兵燹而动荡不安,仕族衣冠南渡入闽,定居石狮境内晋江流域的滨海平原,或从事农耕,或从事近海捕捞,中原先进文化与古闽越文化交融发展。据《西山杂志》记载,隋代,蚶江、永宁、石狮、祥芝等地,均有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永宁岑兜一带建有盐场,先民从事海盐生产已成规模,石狮凤里庵前有从沿海通往泉州官路经过。石狮宽仁一带人烟稠密。今宽仁凤里庵尚存清代竖立的石碑,碑文记载,凤里庵始建于隋朝。庵前石雕狮子造型别致,与我国其他地方隋代及唐初石狮子形态一致。据地方文史专家考据,因当时人们常约定在庵前石狮子处碰头聚会,于是石狮便渐成地名。《西方杂志》也记载,时有石狮子,外来商人在此贸易。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州南安县,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开元六年(718年)后,石狮境域一直隶属晋江县。唐开元八年(720年)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渡头”(即码头,今称林銮渡,市级文物),石狮海上交通运输已较发达,东北亚、东南亚的外国商人开始经常到石狮进行贸易活动。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船、丝麻、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也促进石狮文化的发展。
五代,王审知治闽,鼓励农桑、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倡导文教。石狮一带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学风丕盛。五代诗人“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诗句,为当时勤事农耕的写照。今莲埭,即是当时围海造田之处。
两宋时期,石狮蓬勃发展。北宋元二年(1087年),泉州设有福建市舶司,徽宗时又置来远驿,石湖、梅林、祥芝等港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港口,南宋前期,已与50多个国家,地区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王十朋知泉州太守,主持修建晋江“七首塘”,石狮境内有龟湖塘、象畔塘(塘头塘)及田塘(港塘)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六胜塔(石湖塔)、关锁塔(姑嫂塔)、玉兰桥相继建成。六胜塔,关锁塔为航海标志,对海上交通贸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玉兰桥,是蚶江、石狮通往州府泉州的海上长桥,沟通经济交流也极为重要。
随着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宋代,石狮人已开始定居海外。宋人谢履的《泉南歌》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臂;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日本、韩国、朝鲜、流球、吕宋、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及印度的湄公河流域有石狮聚居地。
宋代,石狮文化教育繁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曾到祥芝开办书院,并题有“小山丛竹”摩崖石刻一方(毁于文化大革命)。童年在蚶江石湖读书的梁克家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诗文著作甚多,主编福州地方志书《三山志》。后厅村洪天锡于理宗宝庆二年(1266年)中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端明殿大学士,著有《阳岩文集》等多部著作。
元代,实行严酷的种族压迫。当地南人,政治地位居于蒙古人、色目人之末,备受歧视,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抗争时有发生。流传至今的中秋之夜烧砖头小塔的风俗,传为当时点火抗元的信号。至今,石狮还有民谣谓:“点塔仔来造反,三户杀一元(兵)。一夜杀完全,杀上京城坐金銮”。但海上交通贸易却空前繁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即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年,泉州设市舶司,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等方便海商贸易政策,颁布“官船官本商贩”之法,扶助商人出海贸易,境内石湖、蚶江、梅林、祥芝等港口,成为“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对外通商贸易往来达100国家、地区的大港。石狮人出国经商,定居国外者也增加。
明代,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石狮商业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石狮贸易市场从宽仁凤里庵一带向四周拓展。形成了九街五围十一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永宁建成卫城,“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有“二十万人烟,官印百颗”。同时,祥芝“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蚶江、龟湖等地也建有街道,形成贸易市场。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三宝太监郑和率大明舟师下西洋,曾由泉州刺桐港启航,石狮渔民、船工及商人,或随郑和往西洋,或沿其航线往西洋,经商华侨出国形成高潮。
明末,福建沿海连年灾荒,倭寇入侵,社会动荡。石狮沿海一带首当其冲。永宁卫因遭倭寇侵袭,卫城被攻陷,20万人丁几被杀绝。卫城居民纷纷逃往石狮避难,至今,留下“陷城”、“洗街”之民俗纪念。天灾人祸,石狮灾民又纷纷徙流东南亚国家。
清兵入闽后,清政府为消灭沿海抗清势力,隔绝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政权的联系,实行残酷的“禁海”、“迁界”政策。石狮沿海居民田园厝宅被毁,被迫迁往“界内”,流离失所,惨不忍睹。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复归台湾后方得复界。复界之后,祥芝、梅林、石湖、浦内、蚶江等海港蹶而复振,外洋大船常泊碇于此。乾隆四十七年(1784年),清政府准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设置“海防官署”衙门。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促进石狮经济的发展。石狮市区新华,宽仁、五星、新湖四处均建有街道。石狮一带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机构───“行郊”。
清代,石狮人随军往台者尤多,特别是施琅重视台湾的开发,石狮有大批居民迁移往台湾定居。
鸦片战争前后,石狮成为侵略者贩毒走私之据点。随着鸦片而来的大量洋货的倾销,石狮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受到冲击,对外贸易停滞,手工业作坊倒闭,农村凋蔽。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被西方殖民主义拐骗当了华工───苦力(民间称“卖猪仔”)。石狮又一次形成大规模出国潮。此时,石狮侨乡已初步形成,侨汇收入成了侨眷属主要生活来源。
辛亥革命期间,许多旅居海外的石狮华侨,纷纷在侨居国参加同盟会组织。还有一些华侨回国参加光复斗争。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为谋求生路,石狮人又大批出洋逃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狮华侨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试图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纷纷回乡投资实业及创办新式学校、西医馆。华侨投资房地产等街道建设,公路汽车运输、海上交通运输及电力、化工、食品工业。石狮原有九条街道翻建成水泥楼房,铺设水泥路面,随后又新建了东村街、后花街等一批新街道。侨办学校、教会学校又大量出现。奠定石狮侨乡繁荣的基础。
民国1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列主义刊物传入石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努力传播马列主义。民国15年,一批共产党员随北伐军入泉州,在石狮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其时减租减息斗争,如火如荼。民国16年,泉州“4·10”反革命事变后,国民党实行反共“清党”,石狮革命斗争转入低潮。民国18年5月,中共泉州县委成立。在中共泉州县委领导下石狮人民开展抗租、抗税、抗粮、抗捐、抗饷的斗争。民国22年春,石狮正式建立党的组织──中共石狮永宁区委,下设石狮、永宁、卢厝3个支部。民国23年4月,石狮地下党员参加地下武装队伍;民国24年4月,扩编为晋南游击大队,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的反共剿共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石狮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民国27年,石狮镇就有七支宣传抗日的文艺演出队伍。民国27年5月,成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群众武装队伍──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人员2000余人。
抗日战争期间,石狮旅外华侨,在各侨居地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他们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捐募资金支援祖国抗日军民,有的华侨直接回国奔赴抗日战场,为国捐躯。
民国31年12月,大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南亚国家,交通中断、侨汇断绝,石狮侨乡陷入严重困境,侨眷侨属生活悲惨。侨眷属为生活所逼,上街摆设“故衣摊”,贱卖战前华侨亲人带回的衣服布匹。这成了石狮服装市场的起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石狮社会混乱,经济衰竭,通货膨胀,苛捐杂税、匪乱如毛,瘟疫流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共石狮地方组织领导侨乡人民开展反征兵、征粮、征税、反“清乡”斗争。民国37年春,中共晋江县工委建立侨区区工委,石狮有岑兜银江支部,杆东平民支部、石狮支部。民国38年5月,中共闽粤赣边委晋江县工委设立中共石狮区工委、塔山区工委、下辖9个支部。同年5月,中共闽西南晋江县工委在石狮建立石狮、永宁、坑东3个支部,并成立党总支。这些地下党组织建立武工队,游击小分队,开展游击斗争。1949年9月2日,石狮全境解放。石狮街上商店员工,学校师生及居民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迎接解放大军。石狮,从此获得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949~1952年,石狮境内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进行“三反”、“五反”斗争,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完成了经济恢复任务。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1.64%。
交通运输、财政贸易、文教卫生均有较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人民政权的建立,广大工人、农民在政治上彻底翻身,成为社会的主人。
1953年以后,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石狮农村,山雅村率先组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万名民工开展水利建设,先后建成小型水库11座,兴建金鸡南渠引水工程,石狮水田地区实现农业灌溉水利自流化,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1954年,石狮归侨、侨属筹资创办“华侨子弟初等中学文化补习学校(1957年改为华侨中学)。1953~1957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逐增7.73%。
1958~1962年,由于开展“大跃进”、“公社化”、“大炼钢铁”等运动,左倾思想占主导地位,浮夸风盛行一时,严重地挫伤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加上1959~1961年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带来经济困难,石狮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8%。
1963~1965年,经过三年经济调整,工农业总产值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1966~1976年,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石狮社会混乱,武斗严重,死于武斗者达30多人。工厂、商业、学校一度几乎关闭,侨汇、华侨存款也被冻结。侨汇收入大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物资缺乏,物价昂贵,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